抗战胜利后,先到东北的八路军部队,新枪新炮,皮帽大衣大头鞋,什么都有。新四军到得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25 16:34:28

抗战胜利后,先到东北的八路军部队,新枪新炮,皮帽大衣大头鞋,什么都有。新四军到得晚,什么也没捞到。 那会儿闯关东,真的就是“手快有,手慢无”。时间就是金钱,在1945年的那个秋天,时间就是大炮,就是坦克,就是以后逐鹿中原的底气。很多人都好奇,当年咱们到底在东北“捡”了多少洋落儿?这事儿苏联人说过,咱们自己人也统计过,数据打架打得厉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先去的那波人,真的是一夜暴富,而后去的兄弟部队,确实喝了不少西北风。 咱们今天不扯那些干巴巴的教科书,就聊聊这背后的真事儿,看看那段激情燃烧又冷得彻骨的岁月。 得先说说这“头口水”是谁喝的。 还得是冀热辽军区的曾克林。这老兄带着部队,跟着苏军屁股后面,早在9月中旬就进了沈阳。那会儿苏军刚把日本关东军收拾服帖,满地的武器装备还没来得及往回运。苏军那个态度也暧昧,一方面怕美国人说闲话,一方面又觉得把这些东西留给中共,总比留给国民党强。 于是,曾克林这帮人就撞上了大运。苏军一度把日本关东军最大的苏家屯仓库交给了他们看守。我的天,那场面你敢想?战士们一看这仓库大门一开,眼珠子都绿了。不用请示汇报了,拉吧! 整整拉了三天三夜! 步枪两万多支,轻重机枪一千挺,炮一百五十五门,子弹二十多万发。这哪是去接收,简直就是去进货。战士们原本穿得破破烂烂,土枪土炮,甚至还拿着大刀长矛,这一下全换了装。新枪新炮,皮帽大衣大头鞋,什么都有。曾克林后来回忆说,不仅自己装备齐了,还富余出一大批,支援了后续部队和原来的抗联。 这就是“先到先得”的红利。但这红利窗口期,短得吓人。 等到后面的部队,特别是从南方长途跋涉赶来的新四军第三师和其他部队到达时,情况变了。苏军那边压力大了,国民政府和美国人盯着呢,指责他们违反中苏条约。苏军脸一板,库门一锁,甚至把已经给出去的工厂和仓库又收回去了。 这时候到的部队,那叫一个惨。东北那个冷啊,零下二三十度,南方来的战士还穿着单衣,脚上是草鞋或者布鞋,踩在雪地里跟踩在刀子上一样。想找武器?仓库空了;想找棉衣?没有。很多战士还没看见敌人,就先被冻伤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确实让当时不少指战员心里有气:都是革命队伍,怎么待遇差这么多? 但你要说后来者真的“什么也没捞到”,那也不客观。虽然错过了苏家屯这种“自助餐”,但咱们党在东北的布局是长线的。 咱们根据后来的解密资料,特别是中方自己的统计,算了一笔细账。把那些苏联人吹牛的“70万支枪”撇开,只算咱们实打实拿到手的最小值: 在1945年到1948年这三年里,东北解放军最少获得了枪支30万支,轻重机枪2万挺,各种炮1500门。 这还只是现成的家伙事儿。更重要的是,咱们控制了大连。当时的大连在苏军控制下,国民党军队不敢动,这就成了咱们的“后方兵工厂”。 你说淮海战役怎么打赢的?粟裕将军后来有句名言,说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也离不开“大连的大炮弹”。当时大连有个“建新公司”,名义上是中苏合办,实际上就是咱们的军工基地。这地方多牛?光是炮弹就生产了50多万发,无烟火药450吨。 这些炮弹、炸药,还有后来通过朝鲜转运到山东的2万支枪、2000万发子弹,成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救命稻草。所以说,虽然新四军有些部队刚到东北时吃了苦,但从大战略上看,东北这碗“红烧肉”,最后还是烂在了咱解放军的锅里,大家都分到了油水。 再说个有意思的事儿,关于飞机。 很多人以为咱们的空军是一穷二白起家的,其实在东北,咱们早就抄了日本人的底。在沈阳附近的机场,曾克林他们缴获了林弥一郎飞行大队各式飞机46架。这林弥一郎后来还成了咱们东北老航校的教官,帮咱们带出了一批王牌飞行员。 飞机是有了,但没有油,也没法飞。为了把飞机转移到通化去,咱们的战士把机翼拆下来,装在大板车上,用牛、马、驴拉着飞机走。 当然,装备再好,也得看谁用。 咱们再聊聊一位“怪人”将军戴克林。他就是那种典型的、在战火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猛将。 在朝鲜战场上,戴克林一身混搭风:头戴高级貂绒皮帽,身穿单军衣,外面披着一件日本兵的长绒大衣。这大衣又硬又重,但能御寒啊。你看,哪怕到了抗美援朝,咱们手里还是有不少当年“捡”来的日式装备在发挥余热。 这戴师长打仗有个怪癖:一边喝水一边想办法。子弹在耳边嗖嗖飞,他喊警卫员拿水来,喝一口,主意就有了。这种从容,不是光靠装备能堆出来的,是无数次生死里滚出来的胆气。 那段历史告诉我们,机遇固然重要,能不能抓住机遇,抓不住机遇时能不能扛住硬挺过去,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那些在雪地里穿着单衣瑟瑟发抖却依然发起冲锋的战士,和那些开着日式坦克横扫千军的战士,一样值得我们把腰杆挺直了去敬仰。 毕竟,装备是铁做的,人是钢打的。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