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写道:“中日外交争端持续僵持,北京全方位高强度向日本施压,逼迫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2025-11-26 12:01:08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写道:“中日外交争端持续僵持,北京全方位高强度向日本施压,逼迫日本撤回‘台湾有事’言论。继旅游、电影、水产品后,北京会否对日本重拳打出‘稀土牌’成看点。” 事实上,这种 “引而不发” 的状态本身已形成强大威慑,让日本制造业持续承压,但中国始终未真正动用这一手段,背后有着多重现实考量。 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 “维生素”,对日本高端制造至关重要,从新能源汽车到半导体设备,都离不开这种关键资源。 尽管日本多年来一直在努力降低对华依赖,通过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合作开辟多元供应渠道,甚至加大废旧产品回收和替代材料研发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日本仍有七成左右的稀土需求依赖中国供应,尤其是用于高端制造的重稀土,其对华依赖度依然接近饱和。 不过,相较于 2010 年那次稀土管制时超过九成的依赖度,如今的比例下降确实让短期制裁的痛感有所减弱,难以达到 “一击即中” 的效果,这成为中国暂不轻易出手的重要原因。 日本构建替代供应链的努力还面临诸多现实瓶颈。即便通过投资海外矿场获得了部分稀土来源,但其冶炼分离技术仍难以与中国匹敌。 中国占据全球八成以上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相关专利占比超过九成,串级萃取技术能实现极高纯度的分离,成本却远低于其他国家。日本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稀土,往往还需要绕道中国进行加工提纯,才能满足高端制造业的要求。 新供应链的成本也居高不下,跨洲运输加上海外工厂的高运营成本,让日本企业的进口成本比直接从中国采购高出不少,这种隐性代价已在持续影响其产业竞争力,无需中国再额外施加制裁。 国际舆论与全球产业链格局也让稀土牌的使用需要更审慎的考量。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伙伴和 WTO 成员国,中国若频繁将稀土作为地缘政治工具,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影响自身作为可靠供应商的国际声誉。 当前全球产业链相互交织,稀土供应的剧烈波动不仅会冲击日本,也可能波及其他相关国家的产业,不符合中国倡导的稳定产业链的初衷。 而通过旅游限制、水产品禁令等措施,已经实现了精准打击的效果。中国游客占赴日外国游客的近四分之一,相关禁令让日本旅游业遭受重创。 水产品出口的受阻也让日本相关产业损失惨重,这些更直接的反制手段已能有效传递立场,无需再动用稀土这一影响范围更广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引而不发” 的威慑力往往比实际使用更具战略价值。日本相关产业因担心稀土供应中断,已陷入持续的紧张与焦虑,这种情绪直接传导至资本市场和企业决策,导致其投资意愿下降、生产成本上升。 中国通过强化稀土出口管制的审批流程、加强最终用途核查等方式,已实质收紧了供应阀门,既达到了施压效果,又保留了政策弹性。 这种张弛有度的策略,既维护了核心利益,又为后续外交博弈留下了空间,展现了成熟的战略考量。

0 阅读:0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