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美国成了印度的头号仇敌!就在光辉战机坠毁的硝烟还没散去时,印度媒体发动了一场针对美国的舆论围剿。从今日印度到经济时报,借口出奇一致:都怪美国引擎给慢了、给坏了。 这种把技术无能转化为外交勒索的操作,让全世界都看清了印度工业的流氓底色! 这种把自家装备出的事故,直接转化成对盟友施压的外交手段,让全世界看客都傻了眼。 印度媒体这波集体甩锅,根本就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工业碰瓷,目的就是把印度航空工业自己的技术短板,包装成美国供应链掉链子造成的悲剧,这样既能遮丑又能趁机要好处,算盘打得噼啪响。 通用电气估计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掏心掏肺给技术,最后反倒背上这么一口大黑锅。 光辉战机的动力系统从原型机阶段就靠通用电气撑着,早期型号装的F404-GE-F2J3发动机,就是通用电气专门为印度适配改造的。为了让这台引擎能跟光辉的机身完美契合,通用电气的工程师团队来回奔波于印美之间,针对印度提的减重要求反复修改结构,甚至向印度开放了部分核心参数的调整权限。 更让外界觉得印度不识好歹的是,通用电气不光给了现役的F404发动机,还主动把更先进的F414发动机技术摆到了谈判桌上。 根据双方2021年签的协议,通用电气要转让F414发动机80%的关键技术,帮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建本土生产线,这种级别的技术开放,就算是美国对北约核心盟友都没这么大方过。 当时全球媒体都觉得,印度靠这笔交易至少能少走十年的先进航发研发弯路,印度国防部长在签约现场更是拍着胸脯说这是“印度制造的里程碑”。 印度媒体嘴里喊的“发货太慢”,根本经不起细查,因为事儿的根源其实在印度自己身上。 通用电气公开的交易记录显示,印度在2016年突然中止了F404发动机的采购合同,放话说要集中力量搞国产GTX-35发动机。 通用电气为了不浪费产能,只能先关掉给印度定制的生产线,把设备和工人调去处理其他订单。 等到2021年印度发现国产发动机研发彻底卡壳,回头再向通用电气订99台F404发动机时,对方自然得花时间重启生产线、召回技术人员,交付进度滞后就是这么来的。 印度媒体压根不提这个关键茬,反倒把锅全扣给通用电气,这逻辑离谱得就像“我饿了所以你做饭慢就是你的错”。 战机坠毁要查清楚原因,得先看残骸、分析飞行数据、检测零部件,机身结构、航电系统、地勤维护、飞行员操作这些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压根不可能只靠“引擎到得晚”就给事故定调。 更何况这次摔的光辉战机,装的是2023年就交付的F404发动机,已经飞了200多个小时的测试航程,根本不存在“刚装上就摔了”的情况。 光辉战机从1983年就启动研发,本来想做成印度第一款国产第三代轻型战斗机,用来替换老旧的米格-21。但印度航空工业的水平就摆在那,项目推进得磕磕绊绊,原计划1995年完成首飞,硬生生拖到2001年才完成,首飞时还暴露出机身材料强度不够、没法实现超音速飞行这些致命问题。 就算2015年小批量列装部队了,这款战机的测试也没停过,印度空军多次评估后都指出,光辉战机的推重比、持续转弯速度、武器投射精度这些关键指标,都没达到设计标准。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整合能力和品控水平,更是业内出了名的“坑”。 光辉战机虽说用了不少复合材料,号称“机身碳纤维占比45%”,但造工粗糙,接缝处的公差常常超标,导致气动布局不稳定。更离谱的是,这家公司组装战机时,还出过航电线路接反、发动机固定螺栓扭矩不达标的低级失误。 有数据统计,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修过的战机,坠毁率能飙到60%以上,连印度空军飞行员都公开说过“不敢开这家公司装的飞机”。 地勤维护的漏洞,也是光辉战机安全隐患里不小的隐患。印度空军的地勤保障体系常年存在问题,人员培训不到位、设备老旧、备件质量也没个准头。 有内部消息说,有些基地的地勤人员维护光辉战机时,还用着上世纪的老检测设备,根本查不出发动机涡轮叶片磨损、燃油管路泄漏这些潜在毛病。 之前就有架光辉战机因为燃油泵密封圈老化漏油,被迫紧急迫降,这种问题要是定期规范检修,本来是能提前发现的。 印度媒体不惜违背常识甩锅美国,说到底是为了掩盖新德里在高端制造领域“既要又要还想占”的赖皮样。 这些年印度一边喊着“印度制造”的口号,逼着其他国家转让核心技术,一边又不肯花时间和钱打磨基础工业、培养专业人才,一门心思想走“拿来主义”的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