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该被滞留。昨天中日航班十二条线停航,一些不听劝阻的旅日游客被滞留日本机场急的团

阿智通鉴 2025-11-26 13:37:46

活该被滞留。昨天中日航班十二条线停航,一些不听劝阻的旅日游客被滞留日本机场急的团团转,有些游客悔不当初不听劝……   这些人不是没收到提醒,国家文旅部一周前就发了谨慎出行的提示,大使馆的安全预警更是刷爆了朋友圈,连不少旅行社都主动打电话劝他们改行程,可架不住低价机票的诱惑,架不住“网红打卡点必须去”的执念,更架不住那点“哪能那么巧就赶上停航”的赌徒心态。   在他们眼里,国家的警告就是“小题大做”,是“扫了兴的唠叨”,反正自己算得精,能踩着优惠的尾巴占便宜,哪会那么倒霉撞上突发状况。却忘了,个人那点小算盘,在国家的全局研判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你以为停航是凭空来的?日本部分政客近期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公然触碰红线,引发中日关系氛围持续降温,这才是航班调整的核心诱因。再加上近期日本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频发,多起袭击事件至今未能侦破,中国公民在当地的安全风险显著上升,外交部、文旅部甚至教育部接连发出预警,这一系列动作哪里是“小题大做”,分明是国家为公民安全筑起的防护墙。   更关键的是,国内各大航司早就跟着释放了信号,国航、东航、南航等多家企业提前出台了日本航线的特殊退改政策,对12月31日前的客票允许免费变更,这已经是明明白白的风险提示,可这些游客偏偏选择性无视,一门心思扑在“薅羊毛”和“晒打卡”上。   关西机场的滞留现场堪称混乱的缩影,密密麻麻的人群挤在值机大厅,不少人举着手机刷新机票软件,屏幕上却只有“无可用航班”的提示,偶尔弹出的高价机票动辄是原价的三四倍,让当初为低价心动的游客追悔莫及。   有人围着航司柜台反复交涉,有人对着电话那头的家人哭诉,还有人聚集在一起争论维权,可没人愿意回头想想,若当初肯花几分钟认真看看大使馆的预警,若旅行社打电话时不是直接挂断,何至于落到这般境地。   更讽刺的是,这些游客抱怨行程被打乱时,却忘了国家从未放弃他们——中国驻大阪总领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协调日方开通转运通道,租下十几辆大巴将滞留公民分流至市区,还积极对接航司增加临时航班、协助办理签证延期,对比其他国家游客只能排队坐船撤离的窘境,这份底气本是他们唾手可得的保障,却被自己的侥幸心理亲手推开。   说到底,这场滞留闹剧的背后,是网红经济催生的盲目跟风,是低价诱惑下的贪婪短视,更是公共安全意识的严重缺失。如今不少人旅游早已不是为了感受文化、放松身心,而是为了在社交平台晒出定位,用“打卡网红地标”来满足虚荣心,这种畸形的旅游观让他们把风险抛诸脑后,觉得只要能拍出好看的照片,哪怕有安全隐患也值得冒险。   再加上部分旅游平台刻意放大低价优势,对潜在风险避而不谈,进一步助长了这种“赌徒心态”,让游客误以为自己是幸运儿,能躲开所有意外。可他们忘了,旅游的前提是安全,所谓“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来不是无视风险的莽撞,而是建立在理性评估基础上的从容。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游客对国家预警的漠视,本质上是对公共安全体系的无知。国家的每一次出行提示,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外交动态、治安数据、航司信息等多重维度的综合研判,是用无数经验教训换来的安全指南。   就像日本观光厅的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是日本旅游业的重要支柱,2024年消费总额位列各国之首,若不是安全风险切实存在,国家怎会主动提醒公民谨慎前往?可这些游客偏偏把这份关爱当成束缚,把专业的风险评估当成“扫兴的唠叨”,最终自食苦果。   报复性旅游的热潮让不少人失去了理性判断,总觉得“错过这次就没机会了”,却忘了风险从来不会因为人的期待而消失。那些听从提醒改行程的游客,不仅避免了滞留的麻烦,更守住了出行的舒心,这恰恰印证了“谨慎不是胆小,而是对自己负责”。而这次滞留的游客,虽然最终会在大使馆的协助下顺利回国,但花出去的额外费用、浪费的时间精力,以及这段糟心的经历,都成了最深刻的教训。   国家从来不会限制公民的出行自由,但一定会在风险来临时及时预警;大使馆从来不是游客的“救火队员”,但永远会在公民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希望这场滞留能让更多人明白,个人的小聪明永远敌不过国家的大研判,侥幸心理终究躲不过现实的惩罚。

0 阅读:0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