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 11月20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2025-11-26 14:02:14

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 11月20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打破了西方舆论场对中美经济博弈的片面叙事,文章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不光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还凭着在美国依赖的全球供应链里的主导地位,用更有威慑力的反制手段成功反击,而经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没做好准备不说,压根没心思也没实力给出像样回应。”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美国从加征关税到芯片禁运,再到推动“友岸外包”试图脱离中国供应链,层层加码的经济施压从未停歇。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提到,特朗普政府曾将对华进口商品关税提升至145%的高位,后续又针对性加码汽车、钢铁等行业关税,试图通过极限施压扭转贸易格局,但现实却事与愿违——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5年10.4%,反而通过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欧盟等地区建立了更紧密的贸易联系。 反观美国,其试图打造的“去中国化”供应链却陷入尴尬,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17-202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份额每下降1%,从越南、墨西哥等替代国进口的单位价格就分别上升2.0%和0.6%,消费者和企业不得不为这种“脱钩”买单。 中国的反击之所以能精准奏效,核心在于握住了全球供应链的“关键钥匙”。《纽约时报》注意到,中国的反制并非简单的关税对等报复,而是瞄准美国产业的“命门”精准施策。 2025年10月,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控,新增五类中重稀土元素管制,而全球重稀土供应99%来自中国,精炼技术更是占据90%的市场份额,直接影响到美国F-35战机和导弹的生产,让美国国防供应链倍感压力。 更令美方头疼的是超硬材料管制,中国供应全球77%的人造金刚石微粉和单晶,而美国芯片制造99%依赖这些“工业牙齿”进行晶圆切割和抛光,这意味着美国芯片禁令的升级,最终却反噬自身高科技产业。 无人机零部件的出口管制则让美国感受到了技术密集型供应链的“卡脖子”威力。《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引用五角大楼官员的无奈表态:“中国能让全球无人机停摆一年”。 事实确实如此,中国占据全球商用无人机七成市场份额,传感器、电机等核心部件基本由中国制造,即便美国曾立法禁止进口中国部件,本土供应商也无法完成有效组装,最终不得不删除相关禁令。 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无人机对美出口量虽减少50%,但单价翻倍,既保障了产业利益,又精准打击了美方滥用技术的企图。这种“非对称反制”正如《纽约时报》所描述的,“比传统贸易报复更具威慑力,因为它直击美国产业的软肋”。 美国之所以难以给出有效回应,根源在于数十年产业空心化积累的结构性矛盾。 《纽约时报》在分析中坦承,美国制造业外流导致关键产业链断裂,既缺乏替代中国的产能基础,又没有短期内重构供应链的技术实力。 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资本品、中间品占比已降至16.1%和9.2%,但通过墨西哥、印度等第三国的间接进口却在增加,形成了“表面脱钩、实质依赖”的悖论。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曾评价美方关税政策是“数字游戏,在经济上已无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得到了印证——美国加征的高额关税最终转嫁到本国企业和消费者身上,却未能撼动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这场经济博弈的背后,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必然趋势。 中国的反制措施始终保持克制与精准,无论是稀土管制的“军用严审、民用放开”,还是无人机部件的“风险评估、分类管控”,都避免了对全球经济的过度冲击,这与美国的极限施压形成鲜明对比。 《纽约时报》的报道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客观呈现了一个事实: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谁掌握了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谁就拥有了博弈的主动权。 而美国若想改变被动局面,或许不应再执着于“打压遏制”,而是正视自身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回到平等协商的轨道上来.

0 阅读:104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