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津冀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传来双重捷报: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综合管廊工程西段隧道

一三大树哥 2025-11-26 16:13:05

近期,京津冀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传来双重捷报: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综合管廊工程西段隧道全线贯通,天津地铁11号线延伸工程"一水区间"实现双线突破,两条线路以技术创新破解施工难题,用民生导向完善区域交通,成为华北地区基建升级的生动缩影。 北京3号线:"地下综合走廊"攻克特级风险,多维赋能城东发展 在朝阳区地下40米深处,随着盾构机破除最后一道岩壁,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综合管廊分支节点至综合节点区间顺利贯通,标志着这条全长4074米的"地下动脉"西段隧道全线打通。作为北京轨道交通线网中东西向的骨干线路,该管廊工程并非单一地铁隧道,而是创新采用2-3舱型式布置的综合管廊,集成了DN600-DN1000毫米给水管、500千伏高压电缆、热力管道及24孔通信管线等多重功能,真正实现"一廊多用"的地下空间高效利用模式 。 工程建设中,项目团队面临着穿越18处重大风险源的严峻挑战,其中下穿既有地铁3号线、14号线车站及区间的特级风险段,被业内称为"刀尖上的舞蹈"。通过运用双舱式泥水盾构Samson气压自动调节系统,动态调控土舱压力、掘进速度及注浆参数,将地层损失率控制在极低水平,最终实现"零扰动"穿越,创下长距离、小曲线、大坡度工况下的施工典范。目前工程已转入盾构接收阶段,工人正以毫米级精度安装接收基座,为后续设备吊出奠定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3号线一期东四十条至东坝北段已于2024年12月开通试运营,实现与2号线、10号线、14号线等6条线路换乘,直接接驳国铁朝阳站,填补了该交通枢纽无地铁接驳的空白。而近期获批的东延工程将再添1.5公里管廊,进一步串联第四使馆区、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等重点功能区 。正如市民期待的那样,线路全线贯通后,不仅能让朝阳公园到东坝的通勤无需绕行,更将有效缓解东部地区交通压力,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可复制的"北京方案"。 天津11号线:软土盾构实现"微沉降"突破,延伸线衔接民生刚需 与此同时,天津地铁11号线延伸工程传来喜讯——"一水区间"(一中心医院站至水上公园西路站)双线顺利贯通。该区间左线全长1326.59米,需穿越软弱土层与承压水层,同时下穿河流、市政管线及多处建筑物,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风险极高。依托智慧管片管理系统和智能监控平台,项目团队实时采集盾构机推力、扭矩及地表沉降数据,每掘进一环即进行复盘优化,最终将沉降最大值控制在1毫米以内,远低于6毫米的行业控制标准,实现了复杂地质下的"微沉降"施工突破。 作为天津首条PPP模式地铁项目和重点"民心工程",11号线的建设始终紧扣民生需求。目前延伸工程一中心医院站、文洁路站主体结构已全面完工,此前备受关注的澄江路站已完成拆迁,正推进管线切改及围护结构施工,预计按计划推进建设 。这条定位为"文艺风情线"的地铁线路,不仅在南开大学八里台站、文化中心站等站点设置了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更通过精准布线衔接核心民生场景——延伸段开通后,市民从一中心医院站出站即可就医,换乘线路可直达天开高教科创园、文化中心、多个商圈等关键节点,真正实现"看病少跑路、逛街更便捷"的民生期待。 据悉,11号线一期已全线开通运营,通车里程达22.6公里,而延伸工程的推进将进一步完善"十字+环状"线网结构,强化中心城区与海河中游地区的交通联系。其在软土震陷带施工中积累的沉降处置经验,更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地铁建设树立了技术标杆,助力"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成型。 基建为民,双线勾勒区域发展新脉络 从北京的"地下综合管廊"创新到天津的"软土盾构突破",两条地铁线路的建设不仅彰显了中国城市基建的技术实力,更始终坚守"人民地铁为人民"的核心理念。北京3号线通过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实现交通与市政功能的高效融合;天津11号线以技术攻坚破解地质难题,用线路延伸衔接医疗、教育、商业等民生场景,两者共同构成了京津冀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支撑。

0 阅读:5
一三大树哥

一三大树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