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喜欢权力的领导,一般不会重用能力强的人,也不会重用老实能干的人。因为,能力太强是威胁,老实能干是棋子,重用这两种人,相当于自毁长城。权力的本质就是,排除异己。 越国灭吴的喜讯传遍江淮,百姓欢呼,君臣举杯,可谁知那把灭国利剑,转眼就指向了铸剑之人?王立群教授一针见血:掌权者爱抓权,就怕能人威胁位子,老实人只当工具用。这话从《史记》里走来,直戳当下职场心窝——你努力爬坡,却总见峰顶有人拉网,历史这面镜子,照出多少隐痛? 王立群教授这些年讲秦汉史,讲得接地气,总能把古人那点事儿拉到眼前来听。河南大学文学院的课台子上,他声音不急不躁,却总戳中要害。2006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一讲《史记》,就火了。观众爱听他聊权力那些弯弯绕绕,因为他不光说古人,还总带点现实味儿。2016年出的《历史从未走远》,里头八十多篇札记,从先秦到宋代,专挑小人物的酸甜苦辣说事儿。董宇辉读完直夸,这书不教你怎么升官发财,就提醒你别踩历史坑。教授说,历史不是死书,是活镜子,能照出今天谁在抓权,谁在被边缘。 这话说白了,就是权力这玩意儿,容易让人走偏。喜欢攥紧的领导,眼里容不下两种人:一个是本事太大的,另一个是老实巴交干活的。前者像棵大树,挡了风头;后者像根钉子,用完就扔。重用他们?那不是给自己挖坑吗?教授这观点,从《史记》里抠出来的,可放到办公室、车间里,一准儿对得上号。想想春秋那会儿,吴越打得你死我活,越王勾践差点儿亡国。夫椒一战,前494年,越军败得一塌糊涂,退到会稽山,吴兵围得铁桶似的。文种这时候站出来,献策求和,还亲自去吴国贿赂太宰伯嚭,保住了勾践一家性命。三年奴役生活,勾践回国后,文种和范蠡、计然一起,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从灰烬里爬起来。 文种是典型的那种能力强的。范蠡跟他搭档,计然管后勤,三人分工明确。文种定“伐吴七术”,里头美人计、离间计、贿赂计一条条,帮勾践把吴国搅得七零八落。前484年,吴国闹饥荒,文种建议运粮“还种子”,其实是离间夫差和伍子胥。伍子胥劝谏不成,自刎了。次年,西施进吴宫,夫差乐不思蜀。勾践助吴伐齐,吴军主力北上,越军趁机南下。前482年,姑苏陷落,吴国亡了。三年鏖战,前473年,越军再破吴都,夫差自杀,吴亡国。文种功劳最大,可灭吴没几天,勾践就赐剑,让他“去地下试试剩下四术”。文种自刎,留下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不就是教授说的“能力太强是威胁”吗?用你的时候,你是宝贝;太平了,你就多余。 范蠡看得透,吴亡次年就辞官,带西施泛舟五湖。齐国人请他做相,他干了会儿,又散家财走人。三次发家三次散财,成了陶朱公。计然呢?老实人一个,从前492年起管粮草,五年后升大夫。天天清点仓廪,核军饷,一丝不苟。灭吴后,勾践没给他实权,只口头夸两句。计然心知肚明,跟范蠡走了。教授点破,这叫“老实能干是棋子”——干活顶用,分好处时,你就是备胎。 这故事搁今天,职场里一抓一大把。领英数据说,七成中层领导怕下属太牛,抢了风头。技术骨干盘活项目,年底升职却轮不上;老实人加班捡烂摊子,评优名额给亲信。为什么?权力没规矩管,就容易偏向“可控”。黄宗羲三百年前就说,权力天然排斥超越它的东西。现在大厂改规则了,像字节跳动推“Context not Control”,晋升看成果和评价,不靠领导一句话。亚马逊双轨制,技术线拼能力,管理线看团队稳不稳。 说到底,权力不是私器,是责任。教授在《历史从未走远》里讲,齐威王查即墨和阿地大夫,一个富民一个饿死人,直接赏罚分明,不搞花架子。羊斟那车夫,因为华元分羊汤忘了他一份,战场上驾车冲敌营,宋军大败。小事儿酿大祸,就因为忽略了人。历史告诉我们,规矩立好了,权力就成梯子,帮人上进;规矩松了,就变陷阱,坑人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