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冲突的战场无论怎样都会在中国或朝鲜半岛,而不是在日本本土。这种想法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思维已经刻进了他们的战略骨子里。 公元663年的锦江入海口,日本带着百济联军的四百多艘战船,想来朝鲜半岛抢块立足之地,满心以为能把别人的家园当自己的战场,结果被唐朝和新罗联军的一百七十艘战船按在水里打,大火烧了四天四夜,日军战船变成一堆焦木,上万士兵喂了鱼,可在日本列岛连唐军的影子都没见到,这种“打输了也不亏本土”的体验,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到了1592年,丰臣秀吉更是把这套路玩到极致,带着四十万大军渡海进攻朝鲜,扬言要“假道朝鲜伐明”,说白了就是想把朝鲜和中国当成主战场,自己的岛屿安安稳稳当大后方。 日军一路抢占平壤、汉城,把朝鲜八道糟蹋得不成样子,朝鲜国王逃到义州求救,明朝前后派了二十四万大军援朝,打了七年仗,从平壤大捷到露梁海战,日军死伤十余万,最后丰臣秀吉一死就仓皇撤军,可日本本土依旧毫发无损,连明军的侦查船都没靠近过对马海峡。 这种“在别人家门口打架,自家门窗都不用锁”的操作,让日本更加坚信,只要把战火烧到大陆,自己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甲午战争时,这逻辑更是发挥到了极致。1894年丰岛海战爆发,战场选在朝鲜海域,接着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日军一路从朝鲜打到中国东北,占领旅顺、威海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军民死伤超过三十万,而日本本土不仅没遭一兵一卒的攻击,还靠着战争赔款发了横财。 到了二战时,日本更是把这种战略思维推到了疯狂的地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战败,十四年侵华战争中,中国大地上的战场遍布十九个省,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华南的热带雨林,日军的铁蹄踏碎了无数家园,中国军民伤亡三千五百多万,可直到1945年美国扔原子弹之前,日本本土除了偶尔的空袭,几乎没经历过地面战争。 哪怕后期美军攻占冲绳,日本依旧想着“本土决战”的幌子,本质上还是想把最后一场恶战留在冲绳这个“海外战场”,保住本州、九州的核心区域。这种千年不变的侥幸心理,哪怕吃了原子弹的亏,也没真正改掉。 现代日本更是把“战场外移”的老剧本玩得炉火纯青,2023年直接将中国定为“最大战略挑战”,动作频频透着股有恃无恐的底气。 其核心操作就是在西南诸岛密集军事化,与那国岛距台湾仅110公里,部署了中程防空导弹,石垣岛也配齐岸舰导弹和防空部队,摆明了要把冲突焦点钉在台海周边。 关键是《日美地位协定》给了日本底气,驻日美军虽频频犯案,62年间在冲绳犯下6200多起刑事案件却能凭治外法权脱身,但日本仍抱紧这棵“大树”,觉得有美军撑腰,本土就万无一失。 近年日本防卫预算逐年攀升,2023年占GDP1.2%,还放宽武器出口限制、谋求进攻性武器,嘴上喊着“防御”,实则在大陆周边摆好了战场。 他们忘了,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唐朝时的藩属邻国,也不是甲午战争时的弱国,更不是二战时只能被动防御的国家,中国的东风导弹射程早已覆盖日本全境,海军舰艇也能自由出入西太平洋,所谓“本土永远安全”的幻觉,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春秋大梦。 可这种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战略惯性,就像老顽固的旧习惯,哪怕被现实抽过耳光,也还是舍不得丢掉那点可怜的侥幸,毕竟在他们眼里,把战场设在别人家门口,永远比在自己家打仗划算,只不过他们没想想,时代变了,现在的“玩家”,早就不按他们的老剧本出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