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赓在哈尔滨筹建学校,开车外出办事时被交警拦下。 那天上午的哈尔滨刚下过雪,路面结着薄冰。 陈赓坐着那辆苏制嘎斯69赶往施工现场,车刚拐到中山路,一个穿着棉大衣的交警就站到路中央摆手。 警卫员刚想摇下车窗理论,被陈赓按住胳膊。 那会儿刚打完抗美援朝,军队干部出门办事被拦,确实少见。 交警走到副驾驶窗边,敬了个不太标准的礼,说要搭车去公安局。 警卫员当时就火了,这可是陈赓大将的车。 本来想直接拒绝,但后来发现交警冻得直跺脚,棉鞋都湿透了。 陈赓让他上了后座,自己往中间挪了挪。 车里一路没说话,直到到了市政府门口。 陈赓让警卫员去叫市长吕其恩,自己拉着交警在门房烤火。 等市长来了,他指着交警说这同志挺负责,就是方法得改改。 那会儿刚建国不久,不少干部觉得自己打了胜仗就该有特权。 上个月刚处理过几起公车私用的案子,没想到这儿又碰上搭车的。 后来才知道,这交警是新来的,不认识陈赓。 他本来在街面巡逻,接到通知说局里有紧急会议,公交又停运了,这才想着拦车。 陈赓听完没批评他,反倒让吕其恩给交警配了辆自行车。 这事传开后,哈尔滨好多单位都给外勤人员配了交通工具,算是意外的收获。 筹建哈军工那会儿,困难比这拦车的事多得多。 零下三十度的天,工人们还在抢建教学楼,混凝土里得掺着食盐才能不结冰。 陈赓每天往工地上跑,晚上就在临时办公室里改教案。 他老说自己打仗还行,办大学是门外汉,可从苏联专家到留美教授,都被他说服来任教了。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搞的"两老办院"。 一边请周明鸂这些留洋学者当系主任,一边安排打过仗的老干部当政委。 那会儿不少人觉得让知识分子管技术丢军队的脸,陈赓却说能造原子弹的也是战士。 后来第一届毕业生里,三十多个成了院士,这事儿没人再提了。 1970年学校拆分的时候,好多老教授掉眼泪。 但现在看看,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海专业全国第一,国防科大搞出了超级计算机,都是从哈军工分出去的家底。 去年去哈尔滨出差,特意去看了哈军工纪念馆,展柜里还放着陈赓当年用的教案,红铅笔批注得密密麻麻。 前阵子看新闻,说现在国防七子的录取分一年比一年高。 想想陈赓当年建校时说的话,要培养"既能拿枪又能造枪"的人才。 如今这些学校果然没让人失望,航母、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好多都是从这儿毕业的。 如此看来,一所大学真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前几天跟军校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还在学陈赓处理拦车事件的案例。 不摆架子不发火,既解决问题又给人留面子。 这种领导艺术,放到今天也照样管用。 现在有些干部碰到矛盾就躲,对比之下,老一辈革命家的胸襟确实不一样。 哈军工搬走后,老校舍改成了纪念馆。 去年冬天去参观,正赶上小学生在搞研学活动。 讲解员指着陈赓的照片说,这位爷爷让中国有了自己的军事工程师。 孩子们听得认真,有个小姑娘问为什么他坐卡车不坐轿车,讲解员说他觉得卡车能多装几个人去工地。 临走时在留言本上看到一句话,是个老兵写的:"当年跟着陈大将建校,以为就是盖几栋楼,没想到是给国家铸了把剑。 "合上书页的时候,外面的阳光正好照在陈赓的铜像上,雪光反射着,眼睛好像在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