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日本最新通报 日本 36 家核心企业的对华经贸之行,说黄就黄了。 要理解这场“临阵退缩”的荒诞,得先回头看看2012年那笔刻骨铭心的账。当年钓鱼岛争端一升级,中国市场的反应立竿见影,日系车企首当其冲遭了重锤。丰田当月在华销量直接腰斩,暴跌48.9%,本田也没能幸免,跌幅高达40.5%。 这场冲击不是短期阵痛,2014年日系车刚有回暖迹象就再度下滑,直到现在,丰田、本田的在华月销量都没回到2012年的巅峰水平。 那时不止车企,仙台的塑料厂、山形县的电子企业纷纷停工,连青森市的银行都让驻沪员工在家待命,整个在华日企陷入集体恐慌。日本企业界本该把这教训刻进骨子里:跟中国市场玩政治对抗,从来都是赔本买卖。 可十多年过去,日本非但没吸取教训,反而在对抗的路上越走越远。今年初跟着美国对中国半导体搞限制,一口气把110家中国企业列入管制清单,14纳米以下的制造设备干脆不让对华出口,摆出一副要跟中国技术脱钩的架势。 但他们没算明白的是,中国早已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国,2024年中日贸易总额高达3083亿美元,日本每年光卖给中国的工业设备、半导体就有1250亿美元,这体量哪是说断就能断的? 限制令刚落地,反噬就来了,而且先坑了自己人。 东京电子算是日本半导体设备的龙头,2023财年出口中国的销售额占比高达44%,结果直接丢了37亿美元的大订单,当年净利润暴跌28%。 反观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趁着日本企业退出的空档抢市场,同期在中国的营收反倒涨了28%。后来美国想进一步收紧限制时,日本自己先扛不住了,匿名官员直接放话“不打算按照美方要求行事”——毕竟谁也不想再替美国的战略野心买单了。 就在半导体限制的伤口还没愈合的时候,首相高市早苗的一番话彻底给经贸团判了死刑。11月7日国会答辩上,她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可能对日本构成“存亡危机事态”,甚至放话可以援引“集体自卫权”。 这话一出,市场直接慌了神。要知道,“存亡危机事态”这说法,本质上是把中国的内政问题当成了日本的安全威胁,等于直接触碰了中日关系的红线。中方当即严厉谴责,指出这是在破坏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企业们心里跟明镜似的,高市早苗这是在把经济绑上政治的战车。 2012年的噩梦还历历在目,现在首相亲自点燃火药桶,真要是激化了矛盾,别说新订单了,existing的业务都得受牵连。 丰田刚在中国布局新的电动车生产线,索尼还指望和中国企业合作拓展影像传感器市场,三菱重工的工程机械订单里中国客户占了近三成——谁也不敢拿自己的饭碗赌政治投机。 权衡之下,36家企业只能紧急叫停行程,这哪是自愿的,分明是被激进的政治言论逼得无路可走。 更打脸的是,日本一边对中国搞限制,一边早就被中国的关键材料“卡了脖子”。 造高端传感器和半导体离不开镓和锗,而日本90%的镓、70%的锗都得从中国进口。现在中国还没出手限制,日本市场就先乱了套:镓的价格翻了一倍,供货方库存告急,三菱化学这些大企业天天派人打听货源,坦言“8月以后的供应根本没底”。 索尼内部早就做过测算,要是中国真收紧出口,他们的半导体生产线最多撑三个月,到时候别说赚钱了,连基本的产能都保不住。 说到底,这事儿暴露了日本右翼的“中国综合征”——既对中国崛起感到焦虑,又忍不住想通过挑衅刷存在感,却偏偏忘了自己早和中国市场深度绑定。 中国不是十几年前的中国,现在是能造出阿里千问这样征服全球的AI技术,也是能卡住高端材料供应的制造业大国。日本想一边赚中国的钱,一边跟着美国搞对抗,还想在台湾问题上踩红线,这种“三边讨好”的美梦根本不可能实现。 高市早苗们或许以为强硬表态能彰显日本的“战略自主性”,但实际上,受伤的全是日本自己的企业。东京电子的财报、丰田的销量数据、镓市场的涨价潮,每一个数字都在打政治投机者的脸。 36家企业叫停行程不是结束,只是个开始——如果日本继续走对抗路线,只会有更多企业被迫退出中国市场,最终被自己的短视拖垮。 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才是硬道理。 连美国的爱彼迎都知道选更划算的中国AI技术,德国宝马都愿意和阿里千问合作,日本这些企业本该更清楚其中的利害。 希望高市早苗们能早点清醒:把日本的未来绑在台海问题上,不是什么“战略远见”,而是在给本国经济挖坑。真要为企业着想,不如赶紧收起激进言论,好好坐下来谈合作——毕竟饭碗比政治投机重要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