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秋,中国代表团出发前,周总理板着脸下了死命令:“到了日本,谁都不准买他们的东西!”可刚踏上日本农田,王震将军就两眼放光盯上一台“铁疙瘩”,当场拍板:“这玩意儿,违令也得扛回国!” 周总理刚下死命令“不准买日本货”,王震将军却在日本水田边盯上一台小拖拉机,眼睛都直了。他到底是乖乖听话,还是当场拍板“违令也得扛回去”?这事要是捅到总理那儿,够不够得上处分? 1957年秋天,新中国刚站起来没几年,百废待兴,农民还在用牛拉犁、肩挑背扛。那时候中日还没建交,日本右翼势力还很活跃,周总理对政治纪律抓得特别严,出发前把代表团叫到一起,板着脸一字一句交代:“谁都不准买他们的东西,一分钱也不行!”这话不是随便说说,是政治原则。 可王震心里装着另一本账:中国几亿农民一年到头泡在水里,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要是能把人从泥巴里解放出来,哪怕挨批也值。到了日本茨城县农业试验场,一台久保田手扶拖拉机正在水田里来回跑,小巧、灵活,橡胶履带一压,泥水四溅,耕得又快又齐。王震一眼就看中了,当场问功率、问油耗、问价格。随行人员急得直使眼色,他却甩下一句话:“这东西能让南方农民少弯十年腰,不买我对不起乡亲们!” 当天就谈、当天就签,100台手扶拖拉机、200台耕整机、一大批农用薄膜,总共500万美元合同,一分没少。回北京交差那一天,王震把合同往周总理桌上一放,站得笔直等着挨批。周总理翻了翻合同,又看看样机照片,半天没说话,最后拍着桌子笑了:“你这个王胡子,我就知道你会给我闯祸!买得好!” 毛主席看了汇报也说:日本这个手扶拖拉机好,小巧灵活,我们要学人家这个长处,越快越好。1958年,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就造出了新中国自己的手扶拖拉机,农民叫它“铁牛”。1959年开始在南方水田大面积推广,一台铁牛顶十头牛,多少老乡第一次挺直了腰板。 那批引进的农用薄膜也在山东寿光试种成功,冬天也能吃上新鲜黄瓜,后来发展成寿光蔬菜大棚,全国到处都是。这事过去六十多年了,那台从日本“扛”回来的久保田样机,现在还躺在中国农业博物馆里,锈迹斑斑,却像一块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