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菲律宾人发帖称,中日两国气氛紧张,他原本发了篇短文想批判中国大陆民众喊战的这种危险想法,没想到从菲律宾到马来、新加坡、印尼的华人,清一色站队“能打日本太好了”,尤其是听到日本可能介入台海,更是直言“终于能为二战讨公道”。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历史记忆,是祖辈用血泪换来的集体觉醒。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战争或许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 但对于东南亚华人社群而言,那段历史是具体的,是祖辈们口中一个个真实而惨痛的故事,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在新加坡,老一辈华人永远忘不了1942年农历正月十八开始的“大检证”惨案。 日军以“反日”为名,挨家挨户搜捕华人。无数青壮年被带走,在海滩上被集体枪决,尸横遍野。 日方战后承认屠杀了五千人,但根据新加坡郊外发现的累累白骨,实际遇难者可能高达五万。 许多家庭一夜之间支离破碎,幸存者则被强征至泰国修建“死亡铁路”,在饥饿与疾病中死去。 当时,日军还逼迫华侨领袖林文庆筹集五千万“俸纳金”,作为华人的“赎罪钱”。 这段屈辱的历史,通过家族的口述,成为了新加坡华人代代相传的集体伤疤,从未愈合。 在马来西亚,这段记忆同样鲜血淋漓。槟城的钟灵中学因师生积极参与抗日活动,成了日军的眼中钉。 日军对当地华人进行了两次“大检举”,数千人被捕,生还者寥寥无几。 仅钟灵中学一所学校,就有四十多名师生惨遭杀害。 就连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也在其回忆录中,详细记载了当年日军统治下的恐怖氛围,以及华人社群所承受的深重苦难。 更令人发指的是,即便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前夕,马六甲的日军仍在三宝山麓的刑场处决华人。 一名年轻的中国同胞在就义前,高举一块烧焦的红布,那或许是他心中最后的国旗。 在印度尼西亚,日军对华人村庄实施了残酷的“三光”政策。 苏门答腊等地的华人社区被烧杀抢掠,男性被抓走充当劳役,妇女儿童在绝望中饿死。著名作家郁达夫也未能幸免。 因积极从事抗日活动,郁达夫在日本投降仅半个月后,被日本宪兵队秘密逮捕,在苏门答G答腊被活埋。 他的遭遇,是当时无数印尼华人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 而在菲律宾,马尼拉大屠杀的阴影至今未散。 日军在当地华人区系统性地屠杀了上万平民,战后发现的万人坑中,绝大多数遗骸都属于华人。 日军给出的理由,仅仅是怀疑他们“协助抗日”。 有历史资料统计,二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高达三千五百万,而东南亚华人的死亡人数也超过了十万。 这背后,是日本军国主义对整个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是掠夺了超过两万吨黄金的经济压榨。 这些记忆,通过祖辈的讲述、通过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展览、通过马来西亚各地的慰灵碑,一代代传承下来。 华人学校的课程、社区协会的纪念活动,都在不断提醒后人,永远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因此,当今天的日本试图否认和美化这段历史时,自然会激起整个华人世界的强烈愤慨。 日本官方不仅在教科书中将“侵略”悄悄淡化为“进出亚洲”,其政客还年复一年地参拜靖国神社。 更让东南亚华人无法接受的是,日本从未对二战期间在东南亚犯下的罪行进行过正式的道歉和赔偿。 部分右翼分子甚至鼓吹,日本的占领为东南亚带来了“现代化”,完全无视其暴行。 这种对历史的傲慢态度,本身就已经是一根深深的刺。 而日本近期的种种军事动向,则彻底点燃了华人社群的警惕和愤怒,让他们仿佛看到了军国主义复活的影子。 日本不仅修改了和平宪法,解禁了集体自卫权,还在靠近台湾的与那国岛部署导弹。 同时,它不断加强与美、澳、菲等国的军事合作,其野心昭然若揭。 尤其是日本政客频繁就台海问题发表的挑衅言论,被海外华人普遍视为是对历史的公然背叛,是企图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 这直接激活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惨痛的记忆。 就在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多次发表涉台错误言论,宣称“台湾有事可能触发日本集体自卫权”,甚至妄议日本的“无核三原则”,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 中国外交部已严正敦促日方纠正错误,并明确指出此举正导致中日关系严重恶化。 面对日本的挑衅,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呼吁中日保持对话,防止台海成为新的“火药桶”。 马来西亚和印尼也低调呼吁各方保持冷静。 然而,政府的审慎并不能完全代表民间的真实情绪。 对于那些祖辈曾亲身经历过日军暴行的华人家庭来说,日本今天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