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曾任海军参谋长的开国中将周希汉,在女儿周晓红的带领下见到了一位60多

月鹿简科 2025-08-19 17:16:53

1987年,曾任海军参谋长的开国中将周希汉,在女儿周晓红的带领下见到了一位60多岁的老汉。此人自称是他的老部下,希望周希汉能给他开一纸证明,可周希汉却怎么想也想不起来这位老汉的身份。

【信源】原文登载于人民网 2013年6月17日 关于‘周希汉将军:“立身有傲骨,打仗如绣花”’的报道

1987年的北京,街头巷尾都透着一股新鲜劲儿。就在一个寻常的早晨,开国中将周希汉的女儿周晓红买菜回来,在街角碰上一个老汉。

老人穿着朴素,眼神里带着一丝迷茫,像是找不到路了。谁知他一开口,声音竟有些哽咽,问的却是:“周希汉在不在?”

一句话,就把人拉回了过去的岁月。

这个意外的访客,就这样被周晓红领进了家门。彼时,解甲归田的周希汉将军正埋首于回忆录的撰写,一心想将自己那戎马倥偬的一生,细细地捋出个头绪来。老人站在将军面前,拘谨地搓着手,缓缓道出了自己的来意。

他说自己叫某某某,是将军在太岳军区时的通讯员,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受了伤,退伍回了老家。几十年过去,日子过得紧巴巴,每年就靠四百块钱的补助过活。如今老伴病重,自己腿脚也不利索,实在是没法子了,才大老远跑到北京,想请老首长给开个证明,好去申请老兵待遇,给老伴治病。

周晓红静静听着,胸口像堵了团浸了水的棉絮,说不出的憋闷。父亲是战功赫赫的将军,可她也是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些辉煌的战功背后,还有无数个像眼前这位老人一样的普通士兵。他们也曾流血拼命,可时代的大潮一过,他们仿佛就被遗忘在了某个贫瘠的角落。

然而,周希汉听完老人的讲述,脸上却是一片茫然。那双眼睛死死锁着跟前这张面庞,脑海里翻来覆去地打捞着零散的记忆碎片,终究还是一片混沌,什么也抓不住。他这辈子带过多少兵?通讯员这种岗位,人来人往,流水一样,确实很难一个个都对上号。

短暂的静默后,那名将军稳住心神,缓缓说道:“对你没什么印象了,那会儿传达消息的人实在太多。””他的语气很平淡,听不出什么情绪,接着又补了一句,像是在解释,也像是在申明立场:“开证明是件很严肃的事,没有真凭实据,我不能随便签这个字。”

这话一出,屋里的气氛瞬间就僵住了。老人眼里刚燃起的一点光,一下子就黯了下去。周晓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忍不住替老人说话,觉得父亲太不近人情。一个跟着你打过仗的老兵,现在走投无路找上门,怎么就不能通融一下?

父女俩的争执,其实是两种观念的碰撞。周希汉在战场上杀伐决断,靠的就是铁的纪律。对他来说,规矩就是规矩,原则大过天,个人情感必须靠后站。这套准则帮他打赢了无数硬仗,也早已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早在1928年投身革命,从抗日战争打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执掌海军参谋部,为核潜艇、导弹驱逐舰这些国之重器呕心沥血,他靠的就是这股子“认死理”的劲头。可如今,这套在战场上无往不利的原则,在自家客厅里,却显得有些冷酷。

面对女儿的质问和老人无声的期盼,这位老将军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内心的挣扎,外人无从得知。最终,他似乎做出了一个极为艰难的决定,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字,大意是证明此人确实曾在自己的部队待过。

可他放下笔后,又轻轻补了一句:“这只是个字条,不算正式的证明。”

老人接过那张轻飘飘的纸,眼神复杂,道了声谢,便转身走了,很快就消失在了人海里。那张轻重难测的纸条,成了他所能攥住的最后一线指望。

0 阅读:43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