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撤回所有在华科学家,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对中国核武器研究所说

浅笑对风吟 2025-08-19 22:30:18

1960年,苏联撤回所有在华科学家,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对中国核武器研究所说:“其实你们有王就足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伟人,即使没有我们……” 王淦昌1907年出生在江苏常熟,家里条件一般,靠老爹当中医勉强度日。可惜四岁丧父,十三岁又没了妈,靠外婆拉扯长大。外婆虽然裹着小脚,却总念叨让他好好读书,别浪费天分。1916年,他上了沙溪小学,13岁考进上海浦东中学,1924年高中毕业后,先学了点外语和修车技术,才考进清华大学物理系。那时候中国正乱,外敌欺负上门,他一边啃书一边憋着一股劲儿,想用科学救国。 1929年,他写了中国第一篇大气放射性论文,毕业后考上公费留学,去德国柏林大学跟核物理大咖丽丝·迈特纳混。1930年,他琢磨出用α粒子轰击铍产生中子的点子,虽然没自己验证,但启发了后来的中子发现。1932年,他拿下博士学位,还跑去欧洲各地跟物理大师聊,视野大开。1934年,日本侵华加剧,他果断回国,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教书,带出李政道这样的学生。1941年,他在国际期刊上提出探测中微子的法子,后来被美国人验证,成了“王淦昌-艾伦实验”。 1950年,他化名王京,加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当选学部委员。1956年,他去苏联杜布纳研究所,1959年从4万对底片里找到反西格马负超子,国际物理圈都炸了锅。这家伙不光脑子好,还特别能吃苦,苏联同行都服他。 1960年7月,中苏关系崩了,苏联政府通知要在7月底到9月初撤走1390名在华专家,顺手带走图纸、计划和设备。中国核武器研究所顿时炸了窝,铀浓缩、反应堆设计全卡壳,没了苏联资料,大家心里都慌。临走那天,一位苏联专家跟中国同事握手,低声说了那句“你们有王就足够了”,这话传开后,研究所里的人既惊讶又有点底气。 当时王淦昌还在苏联搞研究,接到密电后,1960年底回国。1961年4月,他正式加入核武器团队,负责物理实验。设备缺,他就带头改装简易装置;技术难,他就熬夜推公式。1962年,他的团队搞定原子弹内爆技术,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那位苏联专家的话,算是没白说。 中苏关系破裂的背景也得提一提。50年代末,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闹翻,苏联觉得中国不听话,干脆撤专家,想卡咱们脖子。可他们没想到,中国科学家憋着一口气,非要自己干出来。 苏联专家走后,中国核武器研究全靠自己。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第一颗原子弹炸响,全国沸腾了。王淦昌在内爆设计上功不可没,解决了关键物理难题。1967年6月17日,氢弹也成了,他又在热核反应上出了大力。这17年,他用化名王京,隐姓埋名,啥苦都吃了,连家人都见不着几面。 没外援的情况下,中国科学家硬啃技术骨头。铀浓缩没设备,就自己造离心机;反应堆没资料,就靠反复试验。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人跟王淦昌一样,拼了命干。1964年原子弹成功,1967年氢弹上天,中国成了第五个核国家,全世界都得刮目相看。 1978年,王淦昌回北京,干过核工业部副部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80年代还搞激光核聚变研究,带年轻人往前冲。1982年,他拿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两次拿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他被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8年12月10日,他在北去世,享年91岁。2007年,中科院办纪念活动,出《王淦昌选集》。2010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淦昌星”。 他的贡献不只是技术,还有那股子精神。隐姓埋名17年,啥名利都不图,就为国家安全,这得多大胸怀啊。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