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叫各国不要来参加中国的阅兵,其他国家来不来,我不在意,但是有一个国家,可必须得来,那就是法国的法新社! 这可不是给他们面子。要知道法新社的记者站都开到全球 165 个国家去了,2000 多名雇员里近一半在海外奔波,110 个办事处 24 小时连轴转。他们发的稿子、拍的照片,能通过六种语言瞬间铺满世界各个角落的媒体平台。这种传播能力,可不是随便哪家媒体都能比的。 更关键的是法新社镜头里的中国故事,总带着股不一样的味道。2009 年国庆 60 周年那次,别家媒体都在数导弹数量的时候,他们的镜头特意对准了受阅士兵靴尖的反光,说这整齐划一的细节里藏着中国的复兴底气。 2019 年 70 周年庆典,他们不光拍了呼啸而过的战机梯队,还蹲拍下了游行队伍里快递员骑着电动车的身影,说这是中国电子商务崛起的鲜活注脚。这种既见大国重器、又见人间烟火的视角,确实有两把刷子。 作为西方四大通讯社里资格最老的一家,法新社的报道向来被全球七成多受众当作重要参考。他们拍的阅兵照片,既能让国际社会看到东风导弹的威武阵列,也能捕捉到观礼群众眼角的泪光。 这种平衡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有些媒体要么只盯着武器装备渲染 "威胁论",要么刻意放大个别细节抹黑找茬,相比之下法新社的镜头确实少了些偏见滤镜。 还记得 2019 年那次庆典,法新社把女排姑娘们的笑脸和航天模型同框呈现,说这展现了中国 "硬实力" 与 "软实力" 的同步成长。 他们甚至注意到游行队伍里重现 70 年代情侣骑车的场景,解读这是对发展历程的温情回望。这种既有宏观叙事又有微观观察的报道手法,让中国的阅兵故事多了层人文温度。 现在的国际舆论场里,关于中国的声音总是吵吵闹闹。有些势力巴不得把阅兵说成 "秀肌肉",还有人故意忽略庆典里的民生元素。 这时候就更需要法新社这样的媒体在场。他们的镜头就像面镜子,既能照见铁甲洪流的磅礴气势,也能映出普通民众的自豪表情。这种全面的呈现,比任何公关话术都有说服力。 法新社的报道还有个特点,就是技术活儿过硬。他们的图文团队每天能产出 70 组可视化内容,从武器参数到历史背景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这种专业度让他们的报道在全球媒体圈认可度很高,很多对中国不太了解的外国人,都是通过他们的照片第一次直观认识中国的发展成就。 说到底,邀请法新社来报道阅兵,不是为了给谁 "长脸"。而是因为他们的镜头确实能打破一些偏见壁垒。 当某些势力在那边煽风点火搞抵制时,让全世界看到真实的阅兵场景 —— 既有大国重器的威严,也有人民群众的欢颜;既有科技强军的硬实力,也有文化传承的软实力 —— 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回应。 所以说,小日子再怎么蹦跶也没用。其他国家来不来真无所谓,但法新社的镜头必须在场。他们拍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是在给世界讲述一个更完整的中国故事。这种传播力和专业度,可不是那些只会喊口号的抵制者能比的。毕竟事实不会说谎,好的报道更能穿透杂音。
中国“9·3大阅兵”彩排刚亮肌肉,越南最大论坛VOZ就炸开了锅。原本讨论军事装备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