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没想到,情况已经这么明显了 —— 中国接下来几十年最大、最躲不开的现实,就是老龄化。而且这股浪潮,又猛又急,根本拦不住。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 3.1 亿人。这个数字占到了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还多,其中六十五岁以上的群体更是突破 2.2 亿大关。 更让人揪心的是,按照联合国的预测,到 2050 年这一比例将飙升到 35.1%,也就是说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老年人。这样的速度简直离谱,法国用了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老龄化路程,中国只用了二十一年就跑完了。 这股银发浪潮的凶猛程度,从数据对比里看得清清楚楚。2000 到 2010 那十年,新增老年人口大概是五千万。可接下来的十年,这个数字直接冲到九千万。 偏偏出生人口还在拖后腿,2024 年全年出生 954 万人,看着比上年多了 52 万,可死亡人口却有 1093 万,一进一出还是少了 139 万人。就像漏雨的屋顶,补上来的水永远赶不上漏掉的速度。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人们活得越来越久,医疗条件改善让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生孩子,就算 2024 年出生人口有反弹,专家也说了主要是龙年效应和疫情后补偿生育,长期来看还是难改趋势。 更要命的是,中国还带着 "未富先老" 的标签。人家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 GDP 早就过万美元了,我们当年刚迈过老龄化门槛时,这个数字还不足一千美元。 劳动力市场已经开始感受到寒意。2020 年还有 8.79 亿劳动力,到 2025 年就降到 8.53 亿,照这个速度下去,2050 年可能只剩下 6 亿左右。 这意味着每五个劳动力要养两个老人,年轻人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企业也在发愁,技术工人越来越难找,工厂不得不花更高的成本留住员工,间接推高了生产成本。 养老金池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2024 年职工医保基金支出增长 7.6%,跑得比收入增速快多了。虽然现在累计结余还有 8.8 万亿元,但架不住支出逐年加码。 国家不得不从国有资本里划了 1.68 万亿元充实社保基金,就是怕将来钱不够用。有些省份已经开始靠全国统筹调剂资金过日子,2023 年调剂规模就达到 2716 亿元。 医疗系统同样承压。老年人多了,慢性病患者自然增加,2024 年医保基金支出接近 3 万亿元。大医院里老年科永远人满为患,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偏偏基层医疗资源还跟不上,很多老人要跑老远才能看上病,这种供需矛盾只会随着老龄化加剧越来越突出。 政策层面不是没动作。延长退休年龄的讨论已经持续多年,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也在推进中。各地还出台了生育补贴、延长产假等政策,希望能鼓励年轻人多生孩子。但这些措施见效都很慢,就像用小勺子舀水扑灭大火,短期内很难扭转大局。 城乡之间的老龄化差距也在拉大。年轻人纷纷涌向城市打工,农村留下大量空巢老人。这些老人既缺人照顾,又缺医疗资源,养老问题比城市里更严峻。有些村庄甚至出现 "留守老人村",平时见不到年轻人,只有逢年过节才能热闹几天。 这股银发浪潮不会等人。现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里,很多还能自理甚至继续工作,但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们都将进入高龄阶段,需要更多照护。到时候养老床位缺口、护工短缺这些问题会集中爆发,现在不未雨绸缪,将来只会更被动。 更现实的是,老龄化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已经显现。保健品、医疗器械卖得越来越好,养老社区、康复中心成为投资热点。 与此同时,儿童用品市场却在萎缩,很多母婴店不得不转行做老年用品生意。这种结构性转变,正在悄悄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态。 说到底,老龄化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家庭的事,而是关乎整个国家未来的大事。它不像台风地震那样突如其来,却比任何自然灾害都更持久、更深远。这股浪潮已经拍打着岸边,我们每个人都得做好准备,因为它根本不会给我们躲闪的机会。
外蒙古的年轻人最想逃离的其实不是穷困,而是隔壁的内蒙古。 乌兰巴托的冬天取暖
【9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