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总让读史者扼腕。这个曾北逐蒙元、开创盛世的汉家王朝,最终在风雨飘摇中崩塌。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剖析过诸多缘由,而其中最刺眼的一道裂痕,或许藏在朱元璋为子孙精心编织的那张“福利网”里。 1368年,朱元璋站在应天城的宫墙上,回望自己从凤阳饥民到开国皇帝的路,满眼都是少年时的饥饿与绝望。父母兄长相继饿毙的记忆,像烙铁般刻在他心头。于是,这位草根帝王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定下“宗藩制度”:朱家子孙,生而有禄,无需劳作,由帝国财政供养一生。他想让血脉延续远离饥寒,却没料到,这道饱含父爱的命令,会成为拖垮大明的枷锁。 朱元璋在世时,朱家宗室不过两百余人。这点负担,对幅员辽阔的帝国而言不值一提。可他算错了人性的贪婪与繁衍的力量。两百多年后,朱家子孙已膨胀到近百万人。这些“龙子龙孙”不必耕读,不必从戎,仅凭血缘就能分得良田、仆役与俸禄。河南的福王朱常洵,单是封地就横跨豫、鲁、鄂三省,辖区赋税全归己有,朝廷还要额外赏赐;其他郡王、将军们,也遍布各地,蚕食着本应流入国库的财富。 到了明末,天下的土地几乎被宗室与勋贵瓜分殆尽。万历年间,朝廷每年财政收入的大半,都要填进宗室的腰包。而此时的帝国,北有后金虎视眈眈,南有流民揭竿而起,处处需要用钱。可崇祯皇帝望着空荡荡的国库,只能向农民加征“辽饷”“剿饷”“练饷”。百姓本就被土地兼并榨干了生计,三重加税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李自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讽刺的是,当起义军逼近北京时,崇祯想向宗室勋贵借钱充作军饷,却无人响应。那些富可敌国的朱家子孙,宁愿看着王朝覆灭,也不愿拿出分毫。福王朱常洵在洛阳坐拥亿万财富,却对城外饥民视而不见,最终被起义军擒杀,民间传言他被做成了“福禄宴”,这听起来残酷,却藏着百姓积压多年的怨恨。 崇祯自缢前的血书,将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却没看清:真正误了大明的,是那套让子孙坐享其成的制度,是整个皇族对百姓的无度盘剥。朱元璋想护佑子孙,却让他们在锦衣玉食中失去了责任与担当;他想避免家族挨饿,最终却让天下人无路可走。 近四百年过去,回望这段历史,总能想起那个凤阳少年的初心。他曾为一口饭食挣扎,却让后代忘了饥饿的滋味;他曾反抗不公,却亲手筑起了新的阶层壁垒。或许,任何将特权凌驾于民生之上的制度,终究会被历史反噬。这或许就是大明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王朝的根基从不是皇族的盛宴,而是百姓的安宁。
明朝的灭亡,总让读史者扼腕。这个曾北逐蒙元、开创盛世的汉家王朝,最终在风雨飘摇中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9-13 02:17:59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