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不可控的!中国之所以不对菲律宾、越南甚至印度轻启战端,并不是我们打不赢这些

轩叔观察 2025-09-15 15:21:59

战争是不可控的!中国之所以不对菲律宾、越南甚至印度轻启战端,并不是我们打不赢这些国家,而是战争开启以后,很难按照设想结束。[无辜笑] 2016年南海仲裁案期间,美国向南海派遣两艘航母,中国随即调集三大舰队主力进行实弹演习,这场为期七天的海上对峙最终以美军撤离结束,中国首次公开展示了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展现了区域防务能力。 这次事件让各方意识到,南海任何军事冲突都可能严重冲击全球贸易,数据显示全球约30%的海运贸易经过南海,每年货值超过3万亿美元。 2017年洞朗对峙持续71天,中印两军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最近距离仅300米,最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印度军队撤回。这次对峙展现了边境冲突的复杂性:地形险峻、后勤困难、气候恶劣,任何冲突都难以快速结束。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其中约1000公里存在争议,在如此漫长复杂的边界线上,局部冲突很容易蔓延扩大,控制战争规模几乎不可能。 2014年中国在西沙群岛附近部署钻井平台,越南派遣船只干扰作业,中国海警使用水炮驱离,避免了直接交火,背后考量很现实:越南在南海部分岛礁建有机场和导弹基地,与俄罗斯、印度都有军事合作关系。 菲律宾目前向美国开放9个军事基地,印度与巴基斯坦、中国都有领土争端,越南和马来西亚开始在南海联合巡逻,任何单点冲突都有演变为多方参与的区域危机的风险。 中国海军近年发展迅速,舰艇总吨位已超过英国海军,但军事实力的意义不在于“能发射多少导弹”,而在于“能否控制冲突的代价和后果”。 2022年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贸易额达1。2万亿美元,是十年前的三倍,战争的代价不仅是军费开支,更是经济合作机会的全面损失,这些数字说明维护地区稳定符合所有国家的长远利益。 1979年中越边境冲突虽然时间不长,但后续边境摩擦持续了十年,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起步的关键时期,长期军事对峙无疑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 今天的地缘环境更加复杂,俄乌冲突已持续多年,中东局势依然动荡,大国竞争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采取的“有限威慑加外交解决”模式显得更加务实。 中国在处理这些争端时展现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展示实力但控制风险”,这种做法的核心逻辑是:让对手了解军事代价,同时为各方保留体面的退出通道。 当然这种策略也有局限性,过度克制可能被误读为软弱,从而鼓励更多试探性行为,如何在威慑和克制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网友们议论纷纷: “大实话!打仗不是打游戏,点了开始就能随时退出。看看现在的俄乌战争,一开始谁想得到会打这么久?我们国家能保持克制,才是真正为老百姓负责。” “说白了就是成本太高,打赢菲律宾越南容易,但后面的美国、印度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才是大问题。现在我们的重点是发展经济,没必要被拖入泥潭。” “2016年南海那次真的太险了,当时新闻看得人紧张。最后美国航母走了,说明咱们的导弹是真能镇住场子。既有硬实力,又懂得用,这才是大智慧。” “支持国家的决策!打仗最后苦的还是普通人。看看历史,79年对越反击战虽然赢了,但我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耽误了发展。现在和平发展,经济好了,军力自然更强,形成良性循环。”  既然动武的代价如此巨大,那除了抗议和谴责,大家觉得在面对挑衅时,还有什么更有效、更能立竿见影的反制手段呢?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