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反对中国建造核动力航母?不打仗优点多多,一打仗全是缺点?伴随福建舰海试进程的

不负赋墨尘 2025-09-19 20:41:00

坚决反对中国建造核动力航母?不打仗优点多多,一打仗全是缺点?伴随福建舰海试进程的展开,针对中国核动力航母的话题越来越多,同时也涌现出一些争论,部分人员坚决反对中国建造核动力航母,声称不打仗优点多多,一打仗全是缺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福建舰下水,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三艘航母——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形成了初步的航母编队。这三艘航母都是常规动力航母,相比之下,美国现役的航母全部是核动力航母。   这就引发了一个长期讨论的话题:中国到底该不该建造核动力航母?核动力航母真的如一些人说的那样,“不打仗优点多,一打仗全是缺点”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了解常规动力航母和核动力航母各自的特点、优缺点以及中国的战略需求。   常规动力航母的核心动力来自燃烧重油或柴油,通过锅炉加热水产生蒸汽,再通过蒸汽轮机带动螺旋桨推进,同时还可以发电供给舰上电力。技术原理相对简单成熟,也因此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都比核动力航母低得多。   以中国现有航母为例,辽宁舰和山东舰造价大约在350亿人民币左右,福建舰虽然技术升级明显,采用了电磁弹射和阻拦系统,造价也仅约500亿人民币,折合美元大约70亿,相比美国福特级航母150亿美元的造价便宜了一半多。   除了成本低,常规动力航母的建造周期也短,一般五年左右就能下水服役。这种速度意味着在战争或者紧急情况下,可以更快地形成战斗力。   在操作上,常规动力航母也有很多优势。维护简单、燃料补给方便,不像核动力航母那样必须考虑核燃料安全问题,也没有核泄漏的风险。如果发生战损或意外,救援难度较低,环保和安全隐患也小。   这些特点使常规动力航母特别适合近海或中远海作战,在中国当前主要面对的亚太海域,常规动力航母完全可以满足作战需求。   当然,常规动力航母也有局限。燃料补给频繁,续航能力有限,约一万海里左右,如果高强度作战,可能三天两头就得补油。   同时,高速机动能力略逊于核动力航母,燃油锅炉和油箱占用大量空间,也限制了舰载机数量和武器配置。但在中国当前阶段,这些缺点并不构成战略性问题,因为近海和中远海部署对续航要求没有那么极端。   核动力航母的动力来自核反应堆,通过核裂变产生的热量加热水,形成高压蒸汽驱动蒸汽轮机,从而带动舰船推进和发电。   相比常规动力航母,核动力航母最大的优势在于续航能力几乎无限,可以长期在海外部署而不依赖燃料补给。   比如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一次加注核燃料可以连续运行20年,最新的福特级航母更是可以50年不用更换核燃料。   核动力航母的结构还节省了燃料空间,可以搭载更多舰载机、弹药和补给物资,提升持续作战能力。   而且,核动力航母长期运行维护费用相对低,不会像常规动力航母那样频繁加油,从长期运作来看更经济。核动力航母还能展示国家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在全球海域形成强大的存在感。   不过,核动力航母也不是没有问题。首先是造价和建造周期。美国福特级航母一艘造价约150亿美元,中国建造类似吨位的核动力航母也至少要翻倍。建造周期长,至少8到10年,生产工厂必须具备核动力建造资质,并且施工风险较高。   而且维护复杂,一旦核燃料需要更换,整个航母必须停用,可能耗时2到3年,战时损失补充能力有限。如果战时被击沉或严重受损,核反应堆泄漏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这在中国近海作战中尤其敏感。   核动力航母的优势在和平时期或远洋任务中最明显,例如,中国若要在南美或非洲进行护航任务,派遣核动力航母作为核心的航母编队可以长时间保持远程存在感,节省补给成本。   而在高强度战争中,尤其是在靠近本土的海域作战时,核动力航母的核风险和战损补充问题就显得突出。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不打仗优点多,一打仗全是缺点”。   因此,核动力航母适合远洋海军战略和海外利益保护,而常规动力航母更适合数量多、建造快、灵活应对近海和中远海的局部作战。   中国在常规动力航母建造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辽宁舰和山东舰在舰载机数量、雷达系统、自动化水平等方面逐步升级,而福建舰更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弹射型航母,采用了电磁弹射系统和阻拦装置,舰载机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同时,中国在核潜艇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为未来可能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提供技术基础。尽管官方尚未确认福建舰之后的第四、第五艘航母类型,但有迹象表明,核动力航母很可能成为中国海军未来发展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来说,常规动力和核动力航母并非非此即彼。常规动力航母建造快、成本低,可以迅速形成数量优势,适应战时消耗和近海防御需求。而核动力航母则是远洋蓝水海军的核心,适合长期海外部署和远程存在感展示。

0 阅读:2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