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年,吴王杨行密已经装瞎3年。王后朱氏认定他真瞎了,在宫里越来越放肆,竟和侍卫调笑。宫女们看见,都低着头偷偷笑。杨行密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像没看见似的。 这事儿得从更早说起。 唐末901年秋天,淮南节度使高骈的旧部毕师铎,联合黄巢的残余势力作乱。杨行密带兵平叛,左眼被乱箭射中。 这本是战场上常见的伤,杨行密却故意把病情说重。他对朱氏和身边大臣说:“我的眼疾又犯了,恐怕好不了。” 为了让大家相信,他做了不少事。 他让人在殿里撒满碎瓷片,自己故意撞柱子,撞得头破血流。又让侍女把汤药泼在案几上,自己假装摸索着做事,还 “不小心” 碰到朱氏的手。宫里人见了,都在背后偷笑。 朱氏一开始有点怀疑,直到看见杨行密在花园里 “不小心” 掉进荷塘。被救上来后,杨行密还闭着眼睛不说话。朱氏这才彻底相信,觉得他真瞎了。 从那之后,宫里就常出现荒唐事。 902年,扬州吴王宫里,朱氏斜靠在香案旁,手指勾着侍卫的腰带调笑。宫女们都低着头,耳朵发红,却不敢抬头。杨行密坐在主位,像木雕一样没反应。 这样的场景持续了三年。没人知道,杨行密没真瞎。他一直用余光盯着殿里的一举一动。 杨行密没闲着,他让心腹严可求暗中打听消息。很快,消息传了回来:他的小舅子朱延寿,正和宣州节度使田頵密谋造反。 朱延寿手里握着寿州、滁州的两万精兵,在淮南军中,权力仅次于杨行密。杨行密想起三年前,清口之役里,朱延寿还救过自己的命。如今朱延寿却因为权力太大,起了异心。 杨行密悄悄让人打了一把铁锤,锤身上刻着 “除贼” 两个字,藏在案下。他每次想到朱延寿的谋反计划,就会握紧这把锤。 朱氏的放纵,反倒成了杨行密的掩护。 朱氏觉得丈夫瞎了,越来越大胆。她在宫里摆宴席,让侍卫们轮流给她斟酒。杨行密装作不知道,任由朱氏和侍卫们嬉笑打闹。 有一次,朱氏把酒杯塞到杨行密手里,杨行密假装摸索,把酒洒在衣服上。众人见了,都哄堂大笑。就在这笑声里,朱延寿的密使悄悄送来了书信。 信里说,田頵的三万大军马上要渡江,朱延寿要求杨行密 “禅位”。 杨行密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却清楚:“夫人,我要是走了,这吴国交给三舅(朱延寿)怎么样?” 朱氏的手猛地一抖,酒杯 “当啷” 掉在地上。她没想到,这个 “瞎子” 能说出这么清醒的话。 杨行密接着说:“我命不好,看不到儿孙绕膝。只希望三舅能替我守住江淮的基业。” 朱氏听了,高兴得哭了。当天晚上,她就派人把这消息写成密信,送到寿州给朱延寿。 朱延寿收到信时,正在校场检阅军队。他望着远处扬州城头上的白翎旗,嘴角露出冷笑。 这三年里,朱延寿早就安插了眼线,眼线们都报告说杨行密确实瞎了。现在又收到这封 “托孤” 信,还是用血写的,朱延寿更觉得胜券在握。 他带着八百亲兵,连夜赶往扬州。他打算等杨行密 “病逝” 后,直接接手吴国。 九月初九,扬州吴王宫。 朱延寿走进寝殿,看见杨行密正 “摸索” 着整理案头的奏章。他刚要行礼,杨行密突然睁开眼睛,眼里闪着寒光。 朱延寿还没反应过来,杨行密藏在袖子里的铁锤已经狠狠砸了下来。朱延寿惨叫一声过后,他的血溅在 “克己复礼” 的匾额上。 殿外,徐温早就埋伏好三百甲士。听到动静,甲士们冲进来,把朱延寿带来的八百亲兵全杀了。 朱氏被押到殿里时,杨行密正用手帕擦铁锤上的血。他看着朱氏,缓缓说:“当年你陪我从一无所有打拼,今天却要帮着坏人谋反。” 朱氏吓得浑身发抖,跪了下来。杨行密示意侍从端来一面铜镜。朱氏从镜子里看到自己鬓角的白发,再往后看,是两个拿刀的甲士。 三天后,寿州城头上的 “朱” 字旗被换成了 “吴” 字旗。 杨行密站在城楼上,看着江面上往来的商船。他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在庐州当小兵,靠背麻袋谋生的日子。那时候,他从没想过,会用这样的方式守住江淮三十州的地盘。 这场装瞎三年的谋划,不仅除掉了朱延寿的叛乱,也让杨行密看清了权力的本质。在乱世里,只靠仁德不行,必须有权谋。 后来,杨行密在《举史实牒》里写道:“盲者非目盲,乃心明;权臣非不臣,乃心异。” 这句话被后人刻在吴国太庙的梁柱上,成了五代十国时期有名的政治箴言。 天祐二年(905 年)冬天,杨行密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临终前,他拉着儿子杨渥的手,只说了一句话:“守住这江淮,别让百姓再受战乱之苦。” 这句话,比任何权谋都重。 那把沾过朱延寿血的铁锤,被供奉在吴国宫里。后来的帝王们看到这把锤,就会想起杨行密的故事,时刻警惕权臣作乱。
1630年,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后,他的妻子、儿女都去投靠了昔日的部将祖大寿。祖大寿
【172评论】【8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