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9月20日发布,一个日本人,跑来中国演731的头号恶魔石井四郎。演完回国那天,他把剧组给的“石井四郎”人物小传塞进包里,刚出机场就被两个穿黑T恤的男人围上来——“你这个卖国贼!” (信息来源:新黄河——《731》日本角色大多由日籍演员出演,演员发声) 当日本演员平田康之将《731》剧组递来的石井四郎人物小传塞进背包时,那本薄薄的册子早已经超出了普通剧本的范畴。 纸页间密密麻麻的史料细节,承载的不只是一个角色的生平轨迹,更是横亘在中日之间、关于历史认知最尖锐的一道鸿沟。 这位 1958 年生于东京的演员,已经在中国影视圈扎根了 22 年。 从《伪装者》里的藤田芳政到《彭德怀元帅》中的日军将领,他几乎成了 “侵华日军” 角色的代名词。 但这一次饰演石井四郎,仍是他职业生涯里最沉重的一次选择。 他的父亲曾是侵华日军第 16 师团的士兵,亲身参与过南京大屠杀,这段家族记忆像一道烙印,让他始终把 “每一次表演都当作一种赎罪”。 为了贴近这个 731 部队的头号恶魔,他提前三个月泡在哈尔滨 731 罪证陈列馆,逐页翻阅泛黄的实验报告。 他甚至细节到在台词里悄悄融入石井四郎生前钟爱的俳句,只为还原出一个被军国主义彻底异化的 “医学狂人” 模样。 电影《731》选在今年9 月 18 日公映,这个特殊的日子让影片自诞生起就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片中那场孕妇解剖的场景里,平田康之没有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渲染残暴,反而以轻描淡写的语气搭配眼底藏不住的兴奋,形成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反差。 他通过种种克制却细致的表演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反人类罪行的惊悚。 影片首日票房就突破了 3 亿元,足以见得这份历史记忆在国人心中的分量。 但这样的表演,在日本国内注定要掀起波澜。平田康之面临的舆论压力一向不小。 2016 年他参演《彭德怀元帅》时,右翼媒体就曾发起过声势浩大的 “抵制运动”,将 “卖国贼” 的标签狠狠贴在他身上。 这样的攻击并非个例,类似的困境,在中日影视交流的历程中其实并不鲜见。 2011 年演员久保惠三郎因饰演松井石根,同样遭到了匿名威胁,两人的遭遇如出一辙。 更值得深思的是日本社会对历史反思者的隐性压制,这种压力早已渗透到影视创作的各个角落。 反战演员西田敏行生前因公开反对修宪、屡次敦促政府正视侵略历史,常年被右翼势力诽谤、威胁,从未间断。 安吉丽娜执导的《坚不可摧》只因披露了日军虐俘的史实,就被日本右翼组织污蔑为 “捏造谎言”,还发起了万人抵制签名活动。 平田康之的表演之所以引发争议,本质上和这些案例同源——它们都毫不留情地触碰了日本右翼试图永久掩盖的历史伤疤。 他在影片宣传期的微博里,曾分享过一段与 731 受害者后代的交流心得。 他写道:“角色的恶不是表演出来的,是史料里写满的。” 这份清醒的认知,让他的创作跳出了简单的反派塑造。 正如导演赵林山所说,《731》的意义从来不是煽动仇恨,而是 “让罪行成为世界记忆”。 平田康之的表演,正是将这份记忆具象化的关键一笔。 他没有把石井四郎演绎成一个符号化的恶魔,而是通过眼神里的偏执、谈吐间的伪善,让观众看到军国主义如何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异化成视生命为草芥的刽子手。 这种真实的复杂感,远比脸谱化的表演更有冲击力。 无论如何,平田康之们用专业态度搭建起的历史沟通桥梁是真正值得被看见的。 就像像西田敏行顶着压力坚持反战立场,他们和平田康之的选择共同证明:尊重历史的艺术创作,从来不是引发对立的导火索,而是推动反思的催化剂。 当石井四郎的人物小传在平田康之的背包里被妥善保管,那里面装的早已不只是一个角色的生平。 纸页间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历史真相的敬畏;每一处标注,都是跨越国界的反思。 在这个时代,这样的表演、这样的坚守,或许正是让真相得以延续的重要力量。 它提醒着我们,唯有直面伤疤,才能真正避免历史重演。
[太阳]9月20日发布,一个日本人,跑来中国演731的头号恶魔石井四郎。演完回国
韫晓生
2025-09-27 15:48: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