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两儿子的现状:一个副厅级退休干部,一个为父宅主张记忆 张灵甫的两个儿子,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现状也常被外界讨论——一个是副厅级退休干部,一个因“要房子”的传言引发关注,实则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缘由。 长子张居礼,是张灵甫与第一任妻子邢凤英所生,1936年出生时,父亲已投身军中事务,父子俩始终缺少相处时光。1959年从西安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从没用“张灵甫儿子”的名头找捷径,全凭自身学识立足。 后来张居礼进入体制,多年踏实做事,一路做到民革中央常委、陕西省政协常委,退休时担任西安市政府参事,享受副厅级待遇。2005年,他还领到中央颁发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这份荣誉既是对他个人工作的认可,更暗含对其父抗战功绩的官方肯定。 与兄长低调务实不同,幼子张道宇的身世更显唏嘘。1947年孟良崮战役结束二十天后,他才出生,自始至终没见过父亲张灵甫一面,连父亲的模样都只能靠母亲的描述想象。 母亲王玉龄19岁便守寡,带着襁褓中的张道宇艰难度日,24岁时毅然决定赴美,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一边供儿子读书,还特意叮嘱他“不做军人,不当公务员”,只盼他能安稳过一生。 长大后的张道宇回到上海经商,还担任了台湾中华黄埔后代联谊会会长,却因“跟国家要房子”的传言陷入争议。其实这并非真相,更不是此前误传的“迁遗骨要20万”的乌龙,而是与南京焦园(二条巷79号)的老宅有关。 这栋老宅是1946年张灵甫为王玉龄购置的婚房,面积约300平方米,可惜张灵甫生前没能完成产权过户手续。1984年王玉龄申请发还老宅时,相关部门曾口头承诺归还,没想到次年竟以“房主下落不明”为由将其拆除,直到2013年,仅给予17万元残值补偿。 张道宇多年来持续主张权益,从不是单纯索要房产,而是想厘清这段与父亲相关的历史,留住家族的根脉记忆。他甚至主动推动对老宅进行3D建模还原,只为留存父亲“活过的痕迹”;2005年他陪母亲一同领取抗战纪念章,2015年还自掏腰包修缮孟良崮战役阵亡将士名录碑,这份家国情怀藏在细节里。 两人的人生岔路,说到底是成长环境造就的。张居礼在大陆长大,亲历时代变迁,早已习惯藏起家族身份,专注于民生议题,常说“活着的人比什么都重要”;张道宇在海外被母亲精心抚养,对家族记忆更为执着,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想弥补“从未见过父亲”的遗憾,为父亲留存“活过的证据”。 2024年王玉龄去世周年祭时,兄弟俩才得以碰面,一同为母亲扫墓。虽人生选择不同、对家族记忆的态度有别,却在血脉相连中藏着默契。 没人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能决定自己的活法。张居礼靠实干站稳脚跟,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张道宇为老宅奔走出于对历史的珍视,源于对父亲的亲情,两人的选择本就无关对错。 真正有错的,是那些捕风捉影的传言,它们无视背后的亲情与历史重量,硬生生把对家族根脉的坚守,扭曲成“索要利益”的闹剧,误导了太多不明真相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是更理解张居礼的务实低调,还是认同张道宇对历史记忆的坚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张灵甫两儿子的现状:一个副厅级退休干部,一个为父宅主张记忆 张灵甫的两个儿子
谈古论今朝
2025-10-04 23:45:4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