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98岁抗战老兵苦寻大陆长子,79岁儿子飞到台湾,不要一分遗产 台湾一个叫

谈古论今朝 2025-10-05 23:45:52

台湾98岁抗战老兵苦寻大陆长子,79岁儿子飞到台湾,不要一分遗产 台湾一个叫王道璜的老兵,他活到98岁那年,还在养老院里想着找回失散七十多年的大陆长子王桐华。 没人知道,王道璜这七十多年心里有多堵得慌!当年他可不是自愿跟儿子分开的,抗战的时候他在湖南的阵地上扛过枪,跟着部队守过长沙外围的防线,子弹擦着耳朵飞过都没皱过眉,可1949年跟着部队往台湾走的时候,抱着才1岁多的王桐华哭了半宿。最后还是没敢把孩子带走——那时候部队走得急,天天赶路,带个婴儿根本不可能,妻子又怀着二胎,身子弱,他只能咬着牙跟妻子说“等我回来接你们”,没想到这一句承诺,竟成了跨了七十多年的牵挂。 到了台湾,王道璜没混上啥官,就是个普通的退伍老兵,一开始在军营里帮着打杂,后来攒了点钱,在高雄的军营旁边开了个小杂货铺。赚的钱他舍不得花,一件衣服穿十几年,吃饭就啃馒头就咸菜,都悄悄存起来,总想着万一能回大陆,给儿子买糖吃,给妻子买件新衣裳。后来他在台湾又成了家,生了两个女儿,可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多摆一双筷子,跟家里人说“这是给大陆的华仔留的”,女儿们小时候还闹脾气,说爹偏心,等长大了查了当年的事,才懂这双筷子里装的全是爹的愧疚。 两岸没开放的时候,王道璜没敢提寻亲的事,就怕惹麻烦,只能夜里对着大陆的方向发呆,把妻子当年给他绣的荷包揣在怀里,荷包上绣着“盼归”两个字,都被他摸得褪了色。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他第一个就去排队办手续,可那时候通讯不方便,他只记得老家是江西吉安,妻子叫李桂兰,儿子小名叫华仔,其他的地名、亲戚联系方式全断了。他托过十几拨回大陆探亲的同乡帮忙打听,可当年的村子要么改了名,要么分了组,找了十几年都没半点消息,眼瞅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腿脚不利索了,他还跟同乡说“我就是闭眼前,也得见华仔一面”。 后来他98岁那年,实在走不动了,进了高雄的一家养老院,脑子有时候糊涂,可一提起“华仔”二字就清醒。养老院的志愿者知道这事,没嫌麻烦,帮着在大陆的“两岸寻亲互助平台”上登了记,又联系了大陆的民政部门查户籍档案。巧的是,王桐华这些年也没放弃找爹,他娘李桂兰直到2010年去世前,还跟他说“你爹是抗战的兵,不是坏人,他肯定在找咱们”,王桐华在湖南老家(当年娘带着他从江西迁到了湖南),也托人打听了好多年。 民政部门查了半年,终于对着上了:王桐华的出生年月,跟王道璜登记的长子出生时间对得上,王桐华说的爹当年的部队番号(王道璜当年在国民党第74军某师当士兵,这是抗战时期的正规部队,有史料可查),也跟王道璜的退伍档案一致。当志愿者把王桐华的联系方式给王道璜的时候,老爷子抓着手机,手都抖得按不动号码,还是护工帮着拨的。电话通了,王桐华喊了一声“爹”,电话那头的王道璜,当场就哭出了声,说“华仔,爹对不住你”。 没过一个月,79岁的王桐华就带着娘的照片,坐飞机去了台湾。见面那天,王道璜坐在轮椅上,抓着王桐华的手,摸了又摸,看了又看,反复说“像,真像你娘”。王道璜的台湾家人跟王桐华说,老爷子这些年攒了20多万新台币,还有一套小房子,想分给王桐华一部分,王桐华直接摇了头,说“我来不是为了钱,就是想陪爹说说话,补补这七十多年的父子情”。 其实现在不少人说王桐华“傻”,放着遗产不要,可没人懂,当年王道璜不是抛弃家人,是时代的无奈把他们拆开了;王桐华要的也不是钱,是娘临终前的嘱托,是自己七十多年对“爹”这个称呼的念想。那些年的抗战老兵,前半生守家国,后半生盼家人,多少人到死都没等到亲人的消息,王道璜能在98岁见着儿子,已经是万幸。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