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张自忠将军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军职最高指挥官,实际上除了张

地缘历史 2025-10-06 10:47:34

很多人都认为张自忠将军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军职最高指挥官,实际上除了张自忠将军以外,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还牺牲了一位集团军总司令,他就是李家钰。   1944年5月,河南陕县,天刚亮,山谷里一群衣衫褴褛的士兵正艰难前行。   前头那人,头戴军帽,背挺得笔直,身上穿的黑布军服已经血迹斑斑。   他走着走着,突然一个踉跄,没再起来。   那一刻,没人知道,这位52岁的军人,是中国抗战史上牺牲的又一位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   很多人都记得张自忠将军,说他是抗战中军职牺牲最高的将领。   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还有一个人,比他早出川、战场上死得更惨、事迹也同样悲壮。   他没留下什么名言名句,只有一句话,被战士悄悄传了下来:   “我们吃了豫西百姓四年饭,现在不能见了日本人就跑。”   说这话的时候,是1944年5月17日的晚上。   豫中会战打响,几天内,郑州、许昌、洛阳都丢了,国军高层一片混乱。   第一战区总司令蒋鼎文、副司令汤恩伯都跑了,十几万大军群龙无首。   李家钰原本只是第36集团军总司令,临时被推出来,成了整个防区的“后卫指挥”。   他明知道这活儿是送命,但他接了,还接得特别硬气。   可问题来了,李家钰到底是谁?他哪来的胆子说这话,又为什么会死在那片山谷?   时间往前推一点。1892年,四川蒲江的一个农户家里,李家钰出生。   他家不穷,能供他读书。   他小时候爱看兵书,13岁进了县里小学,后来一路考进陆军小学堂、军官学堂,学的是正统军事那一套。   1911年革命爆发,他直接加入学生军上了战场,打得是真仗。   后来跟着孙中山闹“二次革命”,也挨过失败的枪子儿。   再之后,他回到四川,在川军里混,从连长一路干到师长、军长。   他不是那种靠背景靠裙带的军阀。人称“遂宁王”,靠的是打仗和带兵的本事。   1937年,日本人全面入侵,他不等命令,直接写信给蒋介石:“我要带兵出川。”   那年9月,他率一万八千川军,穿着单衣草鞋,走了整整四十多天,翻山越岭到了山西前线。   他在成都誓师时写下那首诗,今天读了还让人心里一震:   “男儿持剑出乡关,不灭倭寇誓不还。”   到了山西,他干的是硬仗。平陆、芮城、安邑,哪儿最难守,他就往哪儿去。   1938年长治保卫战,敌人围了三天三夜,川军没退一步。   东阳关那仗,他带人死守关口,跟日本人打到肉搏,手上没枪了就抡铁锹。   那时候他就懂一件事:光靠大兵团硬碰硬,打不赢。   于是他请来了八路军的刘伯承,请他给川军军官讲游击战术。   还派兵去八路军办的训练班学习,把人家的经验学了个遍。   他和朱德、刘伯承都打过交道,是真心想把抗战打好,不管对方穿什么军装。   但很快事情就变了。   1940年,他升任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驻防河南。   前几年他还勉强有点支援,到1944年豫中会战爆发,部队已经连子弹都配不上。   他不是不知道局势有多糟,可他还是选择留下来当后卫。   雁翎关外,李家钰当众处决了一个抢劫百姓的士兵。   “不能擅入民间抢劫,违犯者军法处置!”那是他最后一次训话。   他知道守不住了,但他要让山民知道,国军不是匪。   5月21日,日军埋伏在麦田里,突然从山坡上倾泻而下。   当时李家钰在队伍最前方,没来得及躲。他背部、腋下中弹,最后被榴弹炸伤。   战士冲过去抢他时,他已经倒在地上,血从黑布军服底下渗出来,连布鞋都是红的。   消息传到后方,第104师拼死冲上山头,把遗体抢了回来。   那天,很多士兵哭了,但都没出声。   他身后没留下一堆遗产,只有一座老宅、一些田产。   1947年,他夫人和儿子把这些全捐了,说是“将军生前的遗愿”。   他的信、诗、军装,今天还在四川蒲江老家展示着。   他不抽大烟、不逛戏园子,不让部下公款吃喝。   防区办学、修路、架电话线,全是他自己掏钱。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很多人到现在都不知道他是谁。   他是李家钰,中国抗战中,继张自忠之后,第二位在前线阵亡的集团军总司令。   这个名字,值得被记住。 信息来源:《四川省遂宁市档案馆藏民国档案》(关于李家钰家属捐赠家产史料)

0 阅读:590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