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关税打压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厉害人物。他就是29岁的香港青年,赌王之子何猷君,在哈佛大学演讲时,他对着台下中国留学生撂下一句大实话:我建议你们都该回国。这话听着刺耳,细品却暗藏门道。 来看看最实际的政策门槛就知道了,中国这些年早已把“引才便利”做到了细节里,国家移民管理局早推出了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的“一站式”机制,像上海自贸区更是把外国高端人才的审批时间从12个工作日压减到5天,申请材料直接砍半,连无犯罪记录证明这类麻烦材料都能用告知承诺书代替。 对那些在知名企业、科研机构任职的人才,直接给5年以内的居留许可,跨区域换工作、读学位都不用重新办手续,甚至申办居留证时暂时不用押护照,方便处理其他事务。 可美国呢?H-1B签证每年就那么点配额,中国留学生中签率低到令人绝望,就算侥幸抽到,拿绿卡的概率也只有1.76%,大批人毕业后只能被迫卷铺盖回国。 还有人才最在意的发展生态,中国给的是“能干事的舞台”,美国却渐渐成了“难出头的围城”。何猷君见过不少例子:留美同学在硅谷科技公司做着边缘岗位,熬了几年连核心项目的边都摸不着,可回国的同龄人刚入职半导体企业,就能对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直接参与填补30万人才缺口的攻坚项目。 这不是靠钱堆出来的,而是中国的产业生态正处在“增量爆发期”——新能源、AI这些赛道本身就需要国际视野的人才搭桥梁,像麻省理工的“纳米药物之父”陈德亮博士回国加盟复旦后,立马就能链接国际制药企业,推动中国生物医药新分子临床许可占全球近三成,这种“来了就能落地成果”的效率,美国很难给到。 上海浦东国际人才港更成了“活力工场”,不光聚齐了任仕达、德科这些国际猎头,还一年办284场交流活动,400多个创业项目在这里找到对接资源,这种“人才-项目-资本”的联动生态,比美国固化的行业格局灵活太多。 反观美国,华裔科学家离开后,用印度专家填补空缺却暴露了问题:管理层抱团排外,技术突破乏力,连推特前CEO都因毫无建树被火速解雇,这种“重身份轻能力”的环境,早没了当年吸引全球人才的活力。 更易被忽略的生活与包容度,中国在悄悄补齐短板,美国却在加剧割裂。上海的国际人才港早就做了“人才服务一网集成”,打开平台就能查到国际学校、医院的位置,还有“全岗通”帮办队伍专人对接,从办证到生活琐事都有人管。 横琴新区甚至直接认可港澳导游、社工的执业资格,不用换证就能跨境工作,这种“尊重专业规则”的包容,让人才不用为适配环境耗费额外精力。 可美国呢?签证的不确定性让人才时刻悬着心,职场上的隐性歧视从未消失,亚裔在科技公司想晋升到高层难如登天。更别说“中国行动计划”引发的排外情绪,连普通科研访问都可能被扣上“安全威胁”的帽子,这种“时刻要自证清白”的氛围,哪有心思安心搞事业? 何猷君的建议,本质是劝人看清“价值实现的性价比”:中国的政策给的是“少走弯路的便利”,生态给的是“快速成长的土壤”,生活给的是“安稳落地的底气”;而美国如今只剩“光环的余晖”,连最基本的政策稳定、职业公平都在打折扣。 从2010到2021年,2621名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其中不少人选择回国,恰恰印证了这种趋势。 对那些握着国际视野、专业能力的人才来说,与其在美耗在签证抽签、职场内卷里,不如回国踩上产业升级的风口——毕竟在这里,政策不设绊、舞台够大、生活省心,何乐而不为?
有什么事是你去了美国才知道的?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