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欧美坚决不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怎样?说句扎心的,要是拿不到欧美适航证,C919就没法干掉波音,对一架新飞机来说,这张证就是能不能跨入国际市场的“门票”,没有FAA和EASA的点头,它就无法在欧美天空飞,也很难打进更多敏感市场,买家们其实更看重的是心理安全感:欧美认可了,飞机就更值钱、更靠谱。 正如波音737 MAX因两起空难导致全球停飞,背后是FAA信用体系的重创,仅修复信任就耗资近200亿美元,适航证的真正意义正在于这份"安全感"的传递。 短期来看,C919的飞行版图将受限:无法进入欧美市场,依赖欧美标准的国家市场也难以打开,航空公司更倾向选择EASA认证机型,因这类飞机融资更易、二手残值更高——数据显示,欧美认证飞机残值普遍高15%-20%。 但这不意味着C919彻底失去国际空间,中国民航局已与27国签署适航协议,澳大利亚、巴西等重要市场已敞开大门;国际民航组织更在2023年正式认可中国为"关键适航审定方",相当于为C919配备了打开新兴市场的"备用钥匙"。 更深层的博弈藏在供应链与市场逻辑中,C919有60%的部件来自欧美供应商,如GE的发动机、赛峰的起落架,若EASA长期拒签适航证,这些企业将面临重大损失,GE已积极游说,毕竟谁都不愿失去中国这个大客户。 从市场潜力看,未来20年全球需4.3万架新飞机,四成将交付亚太地区,仅亚洲、非洲、拉美的市场需求已足够支撑C919的发展,窄体客机市场或从"双雄争霸"转向"三足鼎立"。 突破方向已清晰:与中东、东南亚国家共建新航线,如阿联酋民航局正提升自主审定能力;加速国产长江CJ-1000A发动机研发,该型号已进入试飞阶段,强化技术自主性。 同步布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中国与EASA的合作经验可为后续认证铺路,这正如中国手机行业的蜕变——从模仿到参与5G标准制定,航空业也需经历"规则突破"的阵痛,但方向明确。 波音737 MAX事件已让全球航空业反思"唯欧美认证"的惯性,若C919能在"一带一路"国家安全运营数十年,积累实打实的安全记录,这种"用事实说话"的信任同样能赢得市场。 欧美市场看重品牌传承与残值,新兴市场更关注性价比与本地化服务,C919可借鉴中国高铁经验:先深耕最需要我们的市场,再逐步向高端迈进。 说到底,C919无需"干掉"波音才算成功,天空广阔,容得下不同的飞行方式,这场适航证博弈,恰是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成熟必经的"成人礼"。
中国大飞机2025年预计交付量19架,其中包含c909.12架就是arj21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