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一艘20万吨的船,在美国单次停靠可能要收1000万美元,美国对中国下狠手

士气沉沉 2025-10-09 10:51:14

[微风]一艘20万吨的船,在美国单次停靠可能要收1000万美元,美国对中国下狠手,10月14日开始,精准打击中国造船业,关税大战再度升级,开始白刃战! 一艘20万吨级的巨轮,如果悬挂着中国企业的旗帜或者出自中国的船厂,那么从10月14日开始,每一次停靠美国港口,都可能面临一笔高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额外账单。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正式敲定的新规,一场针对中国造船业的精准打击,让本已紧张的全球贸易氛围骤然升级,几乎演变为一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华盛顿这次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遏制中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势头。近年来,中国造船业的成绩单确实亮眼,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成本控制能力出众,在全球市场份额的版图上不断扩张。 数据显示,中国在2024年已经占据了全球商业造船市场超过53%的份额,而美国本土的份额则萎缩到仅有0.1%。这种巨大的反差,让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美方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在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采取了“不合理”的做法来追求主导地位,对美国商业造成了负担,甚至将商业造船与海军造舰的“军民融合”视为国家安全威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阶梯式收费体系。新规并非一刀切,而是区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国航运企业运营或中国实体拥有的船舶,另一种是外国航运公司旗下由中国船厂建造的船舶。 对于前者,收费标准从今年10月14日起,按照每净吨位50美元收取,并且计划逐年递增,到2028年将达到每吨140美元。对于后者,费用则按净吨位或集装箱数量两者中价高者来算,起步为每净吨18美元或每个集装箱120美元,同样逐年递增。 简单算一笔账,一艘可装载一万个标准集装箱、净吨位约6.6万吨的大型货轮,如果是中国船东运营,单次停靠费用起步就超过330万美元;如果是外国公司使用中国建造的船舶,费用也超过120万美元。随着费率逐年提高,这笔开销将变得愈发沉重。 然而,市场的反应却上演了一出意想不到的剧情。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分析,在美国于2024年4月宣布启动301调查后,全球船东们仿佛嗅到了风暴来临前的气息,纷纷抢在政策落地前下单,导致中国船厂在2024年下半年的新订单量激增,全球新增吨位的75%以上都流向了中国。 可当政策细节逐渐清晰,市场又迅速降温。2025年3月至5月间,中国船厂的新接订单份额一度跌至全球总量的30%以下,许多航运公司进入了观望状态。 这盘棋的复杂性远超表面。正当许多人认为中国造船业将因此遭受重创时,剧情再次反转。到了2025年夏季,中国在全球新订单中的份额强势回升,6月份超过65%,8月份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4%。 这背后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尽管有政策的干扰,但市场最终的选择依然基于成本、效率和技术。中国造船业在绿色智能船舶领域的加速布局,以及在超大型集装箱船、LNG运输船等高端船型上的技术突破,构成了难以被行政手段轻易撼动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航运巨头们也展现出了高度的灵活性,他们完全可以调整航线布局,将非中国建造的船舶调往美国航线,而将中国建造的船舶安排至欧洲、亚洲等其他航线,从而巧妙地规避高额费用。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这一举措并非铁板一块,其国内已经响起了强烈的反对声浪。美国港务局协会、航运商会等行业组织明确指出,这种做法会严重损害美国经济,推高国内消费者的成本,并且根本无法实现振兴美国造船业的目标。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美国本土早已失去了建造大型远洋商船和关键港口设备(如岸桥起重机)的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没有相关的生产商。这意味着,即便想用美国船替代中国船,也无船可用。这种政策的反噬效应,最终可能让美国自身的港口和进出口贸易承受代价。 面对来势汹汹的压力,中方也并非被动挨打。在9月底,中国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国际海运条例》,明确亮出了反制的底牌。 条例规定,任何国家如果配合美国对中国船舶采取损害性措施,中国将对其实施对等制裁,同时政府将为受损的中国船东提供支持。 这表明,围绕航运和造船业的博弈,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层面,上升到了全球经济和战略层面的深度较量。 这场围绕港口费的攻防战,最终会如何影响全球航运的格局?美国的行政干预能否真正扭转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0 阅读:1380

评论列表

蓝色港湾

蓝色港湾

7
2025-10-09 18:25

反制波音飞机

随然

随然

4
2025-10-09 18:54

中国稀土要用人民币购买!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