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定要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一旦俄罗斯打赢了,我们必须在这两件事情上,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准备根植于对经贸通道韧性与金融合作深度的双重考量,既保障自身发展稳定,也为区域协同创造空间。 首当其冲的是亚欧贸易通道的多元化夯实。 过去亚欧货物往来常依赖经俄罗斯的 “北部走廊”,这条路线曾因成本优势承担大量运输任务,但地缘波动让单一通道的风险逐渐显现。 俄乌冲突期间,经俄货运量一度下降 40%,暴露供应链对单一路径的依赖隐患。 俄罗斯若取胜,虽可能带来区域局势缓和,但全球供应链 “抗风险” 的需求不会消失,反而需要更稳固的网络支撑。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的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战略协议,正是这种准备的关键一步。 这条 “中间走廊” 从中国出发,经哈萨克斯坦进入里海,通过轮渡抵达阿塞拜疆,再经格鲁吉亚、土耳其进入欧洲,全程避开地缘敏感区域。 路线优化后,运输时间能缩短 8 天,距离减少 900 公里,特别适配家电、汽车等对时效要求高的货物。 2021 年这条路线货运量仅 2.9 万标箱,2022 年就增至 7 万标箱,增长势头印证其价值。 哈萨克斯坦计划到 2029 年投入 800 亿美元升级交通设施,中国则推动通关许可证电子化,双方合力让这条通道运能向 1000 万吨目标迈进。 与通道建设并行的,是中吉乌铁路的推进。 这条铁路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亚欧运输距离,助力形成 12 天物流圈,与跨里海走廊形成互补。 这些布局不是替代原有路线,而是构建 “多条腿走路” 的格局,无论区域局势如何变化,亚欧贸易都能保持畅通。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哈已签署 70 多份合作文件,为通道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让物流合作有章可循。 第二件需扎实推进的准备,是深化金融合作与本币结算体系的完善。 俄罗斯长期受西方金融制裁,SWIFT 系统的限制推动中俄加速探索替代方案。 这种合作在冲突期间已见成效,当前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达 92%,有效规避了汇率波动与制裁风险。 俄罗斯若取胜,其对外经贸将逐步复苏,对稳定结算渠道的需求会进一步上升,提前夯实合作基础至关重要。 金砖国家新型支付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这一系统不仅服务中俄,更能辐射其他金砖国家,形成独立于传统体系的支付网络。 金融机构也在同步发力,推出卢布 - 人民币实时汇率对冲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财务风险。 2024 年中俄贸易额已展现强劲韧性,2025 年有望突破 2500 亿美元,较前一年再增 5%。 贸易规模的扩大,更需要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撑,本币结算的普及能减少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让经贸合作更具自主性。 这种金融与通道的双重准备,本质是构建 “硬通道” 与 “软机制” 的协同。 跨里海走廊等物流路线解决货物流动的物理问题,本币结算与支付系统解决资金流动的安全问题。 2025 年 “中国旅游年” 在哈萨克斯坦举办,人文交流的深化则为通道与金融合作注入柔性动力,让多边协作更具粘性。 这些准备并非针对单一结果的应对,而是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主动构建抗风险能力的体现。 从中巴经济走廊到北极航线,从中欧班列到跨里海走廊,中国始终在织密全球供应链与金融合作网络。俄罗斯局势的任何变化,都需要坚实的合作基础作为支撑,而通道的多元化与金融的自主化,正是这种基础的核心所在。
中国一定要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一旦俄罗斯打赢了,我们必须在这两件事情上,做好最充足
玉龙吟风梦九霄
2025-10-09 12:37:25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