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果然都是打出来的,巴基斯坦越境空袭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很多国家都保持了沉默,联合国五大善人到目前都还没有对此发表任何声明,即使是阿富汗自己也并没有做出太过激烈的反应。 喀布尔郊区的清晨很少有这么大的动静,2024年10月15日清晨,几声巨响突然划破近郊的宁静。 当地居民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抬头能看到低空掠过的战机尾迹,烟尘在远处山脚下冒起来,半小时后,阿富汗临时政府的巡逻车才缓缓抵达。 没人想到,这是巴基斯坦空军战机越过边境发起的空袭,目标是藏在喀布尔周边村落的恐怖组织据点,这些组织长期在巴阿边境制造袭击,去年一年就有超两百名巴基斯坦平民和士兵死在他们的炸弹与枪口下。 空袭结束后,巴基斯坦军方只发了条简短声明,称行动是为清除威胁边境安全的“恐怖分子巢穴”、保护本国公民,未提更多细节。 但外界很快发现,以往跨境军事行动早该引发轩然大波:联合国通常第一时间呼吁“克制”,五大常任理事国也会通过发言人表态,阿富汗更会强烈谴责“侵犯主权”。 这次却截然不同,联合国总部记者会上,有记者追问安理会是否开会,发言官员仅含糊表示“正在关注局势”,无明确态度。 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的外交部官网,连续几天没出现相关声明,一贯爱对地区事务发声的印度,也只在内部会议提了句“注意地区稳定”,未公开批评。 阿富汗临时政府的反应更平淡,发言人被问及时仅称“已注意到巴基斯坦军事行动,会保持沟通”,既没说“反对”,也没提“主权受损”。 喀布尔街头,民众讨论更多的是冬天取暖物资够不够,很少有人把空袭当“大事”。 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邻国,也只通过边境部门加强巡逻,未发表评论。 这种集体沉默在近年国际事务中少见,尤其涉及主权国家被越境空袭,以往再弱的国家也会摆摆强硬姿态,这次从联合国到阿富汗,都透着“默认”的意味。 十年前,巴基斯坦在国际上存在感远不如现在:南亚次大陆里,印度靠更大的国土和经济体量压着它,孟加拉、尼泊尔也更愿跟印度打交道。 中东地区,伊朗凭石油资源和地区影响力,话语权比它重得多。 现在不一样了,2019年印巴五七空战,巴基斯坦空军击落印度战机还俘虏飞行员,这一战直接打破印度长期营造的“大国滤镜”,原来总说自己是“南亚霸主”的国家,军事行动里也会吃瘪。 从那以后,南亚小国慢慢变了态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主动找巴基斯坦谈军事合作,连以前跟着印度走的孟加拉,也开始从巴基斯坦进口武器。 到了中东,巴基斯坦更抓住了机会。前两年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很多中东国家敢怒不敢言,巴基斯坦却直接派战机进驻卡塔尔,还和沙特签了军事同盟协议。 如今巴基斯坦在中东派驻数千军事顾问,协助沙特训练军队并参与部分防务,这份影响力早超过了伊朗。 伊朗这些年总想着“猥琐发育”,面对美国制裁、以色列空袭,要么口头抗议,要么搞点小规模反击,结果在中东的话语权越来越弱,连伊拉克、叙利亚这些周边国家都慢慢疏远了它。 过去两年,阿富汗境内恐怖组织至少对巴基斯坦发动三十多次袭击,造成四百多人伤亡。 巴基斯坦多次和阿富汗临时政府沟通,要求清理边境附近的恐怖据点,却一直没得到有效回应。 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直接出手,既保护了国民,也向周边展示“不好惹”的态度。 各国之所以沉默,一是懂巴基斯坦的苦衷,换任何国家,面对频繁恐怖袭击都没法一直忍让。 二是忌惮巴基斯坦现在的实力,它和沙特、土耳其这些国家的盟友关系,再加上本身有核武器,没人愿轻易得罪。 三是联合国现在效率本就低,五大常任理事国各有考量:美国想拉巴基斯坦制衡伊朗,俄罗斯关注乌克兰局势,中国希望地区稳定,自然没人愿站出来反对。 国际社会的规则一直很简单:弱国无外交,地位都是打出来的。 巴基斯坦以前也试过靠外交斡旋解决问题,可印度的欺负、恐怖组织的袭击,从没因为它“温和”而减少。 直到它开始强硬反击,打赢空战、在中东站稳脚跟,才有了现在的话语权。 反观伊朗,总觉得“忍一时风平浪静”,可实际上越忍让越容易被欺负,美国制裁没停过,以色列空袭没断过,连在中东的影响力都在不断流失。 这不是说要主动挑事,而是面对威胁时,必须有敢出手的勇气和实力,不然只会被当成“软柿子”。 现在的世界,早不是靠“讲道理”就能站稳脚跟的地方。 巴基斯坦用一次次强硬行动,从以前的“南亚弱国”变成现在的地区强国,它的经历告诉所有小国、穷国:想获得尊重、保护自己的利益,光靠忍让和外交辞令不够,必须有能打的实力、敢打的勇气。 这次越境空袭喀布尔后的集体沉默,就是国际社会对巴基斯坦实力的认可,你有能力保护自己、影响地区局势,别人才会正视你的诉求,才会选择“不吭声”。
我看了下数据,现在海外唯一的雅万高铁是亏损的,仅2024年雅万高铁的运营方就亏
【94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