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连1天都没坚持到,对华改口了,中方对美连将两军 中方稀土管制一出,美国乱了阵脚。特朗普口风变得比天气还快,前脚放狠话,后脚就开始找台阶。到底谁在怕谁,答案越来越清楚了。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两项高规格稀土技术与物项出口管控公告,明确将稀土资源管控从“物项”升级到“物项+技术”双线推进,并首次将监管范围延伸至境外。 这不是普通的贸易调整,而是一次战略信号释放,是一次精准打击。美国反应迅速,却也暴露了底气不足。 特朗普在10月10日一早还在社交媒体上扬言要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口气之大,仿佛准备打一场全面经济战。 然而,仅仅几个小时之后,他又在白宫记者会上话锋一转,“中美还是要谈的”,还表示不排除继续出席月底的APEC峰会。 这种速度的改口,连美股都没反应过来,先跌为敬,资金先行投了不信任票。 很多人都看出来了,这种前后不一的表态,不是特朗普本人“变脸快”,而是美国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 中方这一次的管制,不再是象征性的“表态”,而是直指美方的根骨。 尤其是对稀土技术出口的精准限制,让美国芯片、军事、AI等多个关键领域的神经全线紧绷。 稀土不是普通商品,它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命门”。从F-35战机到苹果手机,从卫星导航到磁悬浮列车,几乎都离不开中重稀土材料。 美国虽然一直在推动“稀土独立”,但现实是: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替代难。 中方在这一轮管控中,不仅锁住了物项,更锁死了技术路径,等于直接关上了美国“去中国化”的大门。 尤其是这一次管控的“长臂条款”,第61号公告规定,即便是非中国企业,只要用到中国稀土技术或成分,也必须申请中国许可。 这不仅是出口许可,更是全球产业链的“路线图重绘”。 它意味着,中方不仅把控了稀土的“源头”,还要掌握“每一滴水流向哪里”。这才是真正的全球话语权。 特朗普当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他的第一反应是威胁关税、限制出口、封锁波音零部件,但这些话术早已被市场和选民听腻了。 关税打到今天,美国的通胀率仍在高位徘徊;中国产品虽贵,但美方根本找不到替代。 芯片制裁搞了三年,反倒逼出中国半导体供应链加速独立。特朗普清楚,再打下去,伤的是自己。 而且,这次中方不是口头回应,而是连出两招。 10月12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回应美方威胁,明确指出:稀土管制是合法合规的国家安全行为,美方才是滥用出口管制的惯犯。 并在当天启动了对美船舶的特别港务费反制措施。行动比言辞更有说服力,美方这回是真的被打疼了。 有趣的是,特朗普在改口的同时,还不忘抛出“如果中国撤销管制,我们可以谈”的试探话语。 这种“边打边谈”的姿态,表面上是强硬,实则是一种对谈判桌的渴望。 他不敢真打,因为他知道,中国已经不是2018年的中国,而他也不是那个可以一纸关税震慑全球的特朗普了。 更现实的是,2026年中期选举就在眼前,特朗普需要农业票仓的支持。 而中国自5月起暂停采购美国大豆,这一招看似不起眼,却直接切断了特朗普最核心的政治基础。 爱荷华州的农民已经在抱怨,美国农业部的补贴远远不够填补对华出口中断所带来的损失。特朗普想不改口都难。 而中方完全不急。商务部在回应中明确表示,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对等反制、依法有据、节奏清晰。 过去中方在贸易摩擦中常被动挨打,如今已能主动设局、精准出击。稀土是资源,更是博弈的筹码,是中国手中最具威慑力的“软杀器”。 美方的内部也出现了裂痕。特朗普的政策开始受到国会、法院和工商业界的双重夹击。 11月即将开庭的最高法院案件,将重新审查他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关税的合法性。 一旦裁定违宪,特朗普将失去行动的法律基础。这让他的强硬姿态,更像是一种“虚张声势”。 而中方则牢牢掌握节奏。从资源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从单点回应到体系化反制,从物项管制到技术闭环,中国正在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主权体系。 接下来的关键节点是10月底的APEC峰会。特朗普是否真能赴会、是否愿意谈判、是否会兑现关税威胁,都是未知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方已经不再是被动应战的一方,而是稳稳地把握着主动权。
一天后,特朗普收到了北京的答复,中方给出的8个字,让他死心了。中方的反制让特朗普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