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准备迎战,美逼中国缴罚金,开口价就是1750亿,王毅反将一军!美国这回是真不

菲菲谈国际 2025-10-13 18:47:19

中方准备迎战,美逼中国缴罚金,开口价就是1750亿,王毅反将一军!美国这回是真不装了,为了利益直接明抢。而且还是美国地方州官方政府亲自下场。一个地方性的美国法院,居然敢端着“法锤”跑到国际舞台上,对中国政府直接开出了一张高达1750亿美元的“天价罚单”。

美国密苏里州在2025年3月7日赢得对中国的诉讼,这起案件源于2020年疫情初期,指控中国隐瞒病毒信息并囤积防护装备,导致该州经济和公共卫生损失巨大。联邦法官斯蒂芬·林博基于被告缺席,做出缺席判决,赔偿额涵盖医疗费用、失业救济和企业破产等各项开支,总计超过240亿美元。 这一判决并非孤例,早前密西西比州也提起类似诉讼,但执行难度极大,因为国际法强调国家主权平等,美国地方法院无权越界管辖主权行为。 

这种操作本质上是政治工具,地方检察官借此迎合选民情绪,转移国内疫情应对失误的责任,比如早期检测延误和物资分配混乱。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向全球出口口罩超400亿只,防护服逾20亿件,其中不少援助美国,这与指控形成鲜明对比。 判决一出,州检察长安德鲁·贝利公开表示将扣押中国在美资产,如农田或银行账户,以强制执行。 但联邦法院已多次驳回类似申请,显示内部阻力不小。

这场诉讼的根源在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延续,美方试图用法律牌施压经贸谈判。密苏里州作为农业大州,疫情期间大豆出口受阻,农民损失严重,当地政客将矛头转向外部,起诉书列举病毒起源隐瞒和出口限制两条罪状。 事实上,中国在疫情高峰实施临时出口管制,是为保障本国需求,这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许多国家当时都采取类似措施。 判决依赖“长臂管辖”原则,即美国法院对海外商业活动有管辖权,但针对主权国家,此类例外极难成立。 

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国家间纠纷应通过外交或国际法院解决,而非地方法庭单方面裁决。 类似案子在美国已有七起,包括企业集体诉讼,但多以败诉告终,因为证据链薄弱,更多是情绪宣泄。 这一判决对中美关系雪上加霜,正值全球供应链重塑,美方此举暴露了霸权思维的顽疾,试图以罚单换取让步。

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发言人强调该判决非法无效,中方保留根据国际法采取对等反制措施的权利。 外长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重申,如果美方一味施压,中国将坚决回击,这不是空谈,而是基于多年积累的法律工具箱。 中国已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可针对配合美方违法的公司实施禁令,如2023年将雷神和洛克希德·马丁等军火企业列入,切断其对华业务。

 此外,“阻断规则”允许中国企业忽略不合法判决,并通过国内法院追偿损失,这为本土公司提供了法律盾牌。 经贸领域,中国是美国农产品最大买家,进口大豆和玉米占其出口三成以上,精准关税调整就能打击中西部票仓州,如爱荷华和得克萨斯。 疫情后,中国加速多元化供应链,转向巴西和阿根廷采购,转口效应已显,2024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下降15%。 这些反制不是报复,而是维护公平贸易的必要手段。

判决执行面临多重障碍,首先是主权豁免,美国《外国主权豁免法》保护外国政府免于诉讼,除非商业例外,但本案核心是公共卫生政策,非商业行为。 密苏里州虽扬言扣押资产,但联邦国务院已暗示不支持,担心引发外交危机。 历史上,类似冻结阿富汗资产的做法虽见效,却招致国际反弹,美方形象受损。 纽约时报评论指出,这种地方法院外交损害美国信誉,长远看不值当。 中国借此机会完善反制体系,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抵御长臂管辖,增强集体谈判力。 全球通胀高企,美国供应链仍依赖中国制造,此类诉讼只会加速脱钩成本上升,最终自食苦果。 中方策略一贯从容,靠实力说话,而非空喊口号。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菲菲谈国际

菲菲谈国际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