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埃及高呼:中东打了3000年,我带来了和平。 埃及的加沙和平峰会上,特朗普一句“中东打了3000年,我今天带来了和平”,把自己捧上了“和平救世主”的位置。可这场被他寄予厚望的峰会,没等来真正的和平曙光,反倒成了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外交闹剧”。 先不说和平协议的含金量,单是峰会上的“名场面”就足够热闹。和法国总统马克龙握手时,两人较着劲上演“26秒掰手腕式握手”,手指紧扣、手臂紧绷,眼神里的较量比谈判桌上的对话还激烈,活像两个争强好胜的孩子在比力气。 面对英国首相斯塔默,特朗普更是玩起了“戏耍套路”——明明看到对方伸手准备寒暄,却故意转头和旁边官员说话,晾得斯塔默手僵在半空,尴尬得只能默默收回。这些小动作被镜头全程记录,网友调侃:“这哪是和平峰会,分明是特朗普的个人秀场。” 可比起这些外交小插曲,更关键的问题藏在协议本身里。特朗普拍着胸脯说协议能带来“持久和平”,可翻开签字名单,满是讽刺——巴以冲突的真正当事方哈马斯和以色列,压根就没出现在会场。 签字的是埃及、美国、土耳其和卡塔尔四个“中间人”,相当于两家打架,隔壁邻居凑在一起签了个“不许再打”的约定,可打架的双方连面都没露,这样的协议能算数吗? 这话是不是听着格外耳熟?八十多年前,英国首相张伯伦拿着《慕尼黑协定》回到伦敦,也是这样意气风发地宣布“我们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他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拱手让给德国,以为能换来希特勒的“善意”。 结果短短一年后,德军的轰炸机就飞过英吉利海峡,把伦敦炸成了火海。历史早就证明,靠牺牲当事方利益、跳过核心矛盾达成的“和平协议”,从来都是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 特朗普显然没吸取这个教训,他口中的“3000年战乱”,是中东地区宗教、民族、领土等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不是靠一纸没有当事方参与的协议就能抹平的。 就像加沙地带,过去十年里停火协议签了不下十次,可每次都是“停火—冲突—再停火”的循环,原因很简单:以色列的定居点问题没解决,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没保障,哈马斯的诉求没回应,这些核心矛盾不落地,任何协议都是空谈。 更可笑的是,特朗普在峰会上大谈“和平”,可美国对以色列的军售却没停过。就在峰会召开前一周,美国还宣布向以色列出售价值10亿美元的精确制导导弹,相当于一边劝架,一边给其中一方递拳头。 这种“拉偏架”的做法,谁会相信他的“和平诚意”?哈马斯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没有我们和以色列的直接对话,任何协议都是无效的,特朗普不过是在自欺欺人。” 中东的和平从来不是靠“大人物”的一句口号就能实现的。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到今天的巴以纷争,这片土地上的冲突延续千年,根源在于每一方的合理诉求都需要被看见、被尊重。 不是靠四个国家替当事方做决定,更不是靠某个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就能蒙混过关。特朗普想复制张伯伦的“操作”,却忘了时代早已不同——今天的中东不再是大国可以随意摆布的“棋盘”,哈马斯和以色列也不会因为一纸“第三方协议”就放弃自己的立场。 峰会落幕时,特朗普站在埃及的阳光下,举着协议向镜头微笑,可加沙地带的居民还在担心明天会不会有炮弹落下。这场热闹的和平峰会,最终只留下一堆笑料和一份没人认账的协议。 中东需要的不是“救世主”,而是真正平等的对话、切实的利益保障,以及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正视。特朗普要是真懂和平,就该先让哈马斯和以色列坐下来谈,而不是忙着在镜头前刷存在感。 否则,他口中的“3000年战乱终结”,只会和张伯伦的“一代人和平”一样,沦为历史的笑柄。
特朗普在埃及高呼:中东打了3000年,我带来了和平。 埃及的加沙和平峰会上
自由轻羽事
2025-10-14 21:49:32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