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制!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4日报道:“中国晶片制造商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被荷兰政府接管后,中方禁止该公司出口产品。” 荷兰这步棋,下得又急又险,直接把自己架在了火上烤。前脚刚用冷战时期的老法案接管中企子公司,后脚就撞上了中方的精准反制,所谓的“安全担忧”,说到底不过是违背契约精神的明抢。 事情的焦点在安世半导体身上,这家脱胎于荷兰恩智浦标准器件部门的企业,2019年被闻泰科技以超过330亿元的投入收入麾下,从此成为中方半导体版图里的重要一员。 作为全球少有的全链条IDM厂商,它的产品覆盖16000多种型号,从汽车电子到充电桩,凡是需要高可靠芯片的场景都离不开它,2024年光营收就达到147亿元,占了闻泰集团的六分之一。 这样一家运营稳健、客户遍布2.5万家企业的“隐形巨头”,却被荷兰政府以“对欧洲经济安全构成风险”为由,冻结了它全球30家子公司的资产与专利,还暂停了中方实控人的职务,接管期限长达一年。 更讽刺的是,荷方拿不出任何实质证据,只模糊地喊着“严重治理缺陷”的口号。要知道,安世半导体在荷兰奈梅亨的工厂运营多年,产品早就通过了最严苛的车规级认证,能在150°C高温下连续稳定工作1000小时。 这样的企业突然被扣上“安全威胁”的帽子,连英国《金融时报》都直言,这是在刻意加剧技术领域的地缘摩擦。法国智库研究员更是点破关键:这种把政治凌驾于市场原则之上的做法,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只会让更多国家效仿着损害中企权益。 中方的反制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更直接的举措很快落地: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和子组件,被禁止出口。这一记重拳精准打在要害上——安世的封测工厂遍布东莞、菲律宾等地,中国市场既是它的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需求来源,出口禁令直接掐住了其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荷兰真的能承受这样的连锁反应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别忘了,荷兰半导体产业的命脉,其实攥在中国手里。全球90%的稀土分离加工产能、93%的磁体制造产能都在中国,镝、铽等重稀土的提纯专利数量更是美国的5倍。 而荷兰的“国宝级企业”阿斯麦,恰恰是稀土的重度依赖者。单台EUV光刻机里,稀土磁体用量就超过10公斤,占电机成本的30%以上。没有掺入镝和铽的永磁体,光刻机的磁悬浮工作台根本达不到±2纳米的定位精度,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一堆废铁。 更要命的是中方最新的稀土管制新规,堪称“无死角覆盖”。不仅管原材料,连开采、冶炼、回收技术都纳入管控;不仅管直接出口,只要产品含0.1%以上中国稀土成分,哪怕在第三国加工,出口前都得申请许可。这意味着什么? 就算阿斯麦想找第三方转口稀土,照样绕不开中方审批。新规刚一发布,阿斯麦就立刻陷入紧急状态,开始为设备出货延迟做准备,甚至四处游说求“豁免”,希望给DUV光刻机开绿色通道。 可当初在美国施压下,阿斯麦对中国出口EUV光刻机设限,后来连部分DUV型号也禁售,那时怎么没想过给自己留条后路?现在的荷兰,颇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尴尬。 一边靠着阿斯麦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又配合美国搞技术封锁;一边眼红中企对安世的投资收益,一边又用行政手段强行夺权。可它忘了,半导体产业链从来不是“单向依赖”。 中方既是稀土供应方,也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阿斯麦2024年近三成营收来自中方,一旦稀土供应受限,不仅设备生产受阻,更会失去庞大的客户群体。荷兰政府或许以为接管安世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却没算清背后的经济账。 安世半导体服务着全球无数汽车和电子企业,它的供应链一旦因荷方干预出现断裂,欧洲车企首当其冲会面临芯片短缺。到时候,荷兰不仅要应对中方的反制,还得承受欧洲盟友的压力,这笔“政治账”只会越算越亏。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句话在当下的半导体博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荷兰跟风搞技术封锁,中方就用稀土管控守住底线;荷方违背契约抢企业,中方就用出口禁令维护权益。全球产业链环环相扣,从来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荷兰的教训值得所有国家警醒:经贸合作的根基是信任与规则,靠政治手段“明抢”,最终只会反噬自身。接下来的走向很明确,中方维护企业权益的态度不会动摇,荷兰若不及时纠正错误,等待它的只会是更沉重的代价。
中方反制!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4日报道:“中国晶片制造商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
自由轻羽事
2025-10-15 07:49: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