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为什么打安世?不只是因为安世是中国企业,我估计主要是安世的客户里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 这两家可不是普通公司,现在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赛道上,基本是跑在最前面的。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大家都知道,安全性和储电能力都是业内标杆,而安世的芯片就是帮它提性能的关键之一。 有数据说,用了安世的芯片后,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储电效率直接拉涨了20%,别小看这20%,在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还没完全解决的当下,这就是实打实的竞争力,能让比亚迪的车型在市场上多抢不少份额。 再看宁德时代,它的储能业务现在做得越来越大,储能变流器是核心设备之一,而安世的芯片就是储能变流器里的重要组件。 储能行业现在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重点,谁能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谁就能在未来的能源格局里有更多话语权,宁德时代靠着稳定的产品和技术,已经在全球储能市场拿下不少订单,安世的芯片在背后提供的支撑,自然也被荷兰那边看在眼里。 荷兰会这么在意,本质上是不想看到中国在新能源和半导体这两个关键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安世做的车规芯片,虽然国内也有不少替代企业,但汽车行业的特殊性摆在那,不是说换就能换的。 汽车对安全性要求极高,芯片替换得经过层层测试,从样品验证到批量装机,再到长期稳定性监测,整个周期下来至少得18个月。 这18个月里,要是供应链出问题,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生产节奏很可能被打乱,进而影响到它们的市场扩张速度。荷兰就是想抓住这个“替换窗口期”,通过对安世下手,给中国新能源企业的供应链制造麻烦。 而且车规芯片本身就是半导体领域的细分重点,技术门槛不低,安世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不少专利和客户资源。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选择和安世合作,不光是因为技术匹配,更因为安世的产能和交付稳定性有保障。 现在全球车规芯片还时不时会出现短缺,能有稳定的供应商,对车企和储能企业来说太重要了。荷兰要是能限制安世,相当于间接掐住了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在关键组件上的一条供应线,试图减缓它们的发展速度。 还有个深层原因,就是荷兰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有优势,像ASML这样的企业,在光刻机市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他们很清楚半导体对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也明白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崛起,必然会带动对半导体相关产品的需求增长。 如果中国企业在新能源和半导体的结合上越来越顺,未来很可能在更多产业链环节实现突破,这会威胁到荷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所以对安世动手,也带有一种战略遏制的意味,想通过切断部分供应,延缓中国新能源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 可能有人会说,国内不是有替代企业吗?但就像前面说的,18个月的替换周期太漫长了。在这期间,比亚迪的新车型研发、宁德时代的储能项目推进,都可能因为芯片供应问题受到影响。 比如比亚迪要是因为芯片短缺,导致新车型无法按时上市,很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宁德时代要是在储能订单交付上出问题,也会影响它在全球客户心中的信誉。荷兰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觉得能通过对安世的限制,给中国新能源企业制造短期难以解决的麻烦。 另外,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现在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欧洲也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像德国的宝马、大众,法国的雷诺,都在加速电动化转型。 荷兰作为欧洲国家,自然希望欧洲本土的新能源企业能占据优势,而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对欧洲企业形成了竞争压力。通过限制安世,给中国企业制造供应链障碍,也算是在为欧洲本土的新能源企业“铺路”,试图缩小双方的差距。 不过荷兰可能也没算到,中国企业应对供应链风险的能力一直在提升。虽然芯片替换需要18个月,但比亚迪、宁德时代早就开始布局供应链多元化,除了安世,也在和国内的芯片企业加强合作,提前启动测试流程,尽量缩短替换周期。而且国内的车规芯片企业也在加速技术迭代,产品性能和稳定性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假以时日,完全能替代安世的产品。 荷兰对安世动手,看似是针对一家企业,实则是想通过切断关键组件供应,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维护自身在半导体和相关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很难达到目的,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积累摆在那,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是必然趋势,荷兰的限制顶多是短期的干扰,挡不住中国新能源产业向前发展的大方向。 毕竟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已经在全球市场建立起强大的竞争力,不会因为单一供应链的波动就停下脚步,反而会加快自主创新和供应链多元化的步伐,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