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次还对高通发起了反垄断调查。众所周知,高通是我们国内手机和车机最主要的芯片供应企业,没有之一。那么这一次敢于对高通发起调查,我觉得主要是向美方展示了一个态度。 但现在敢主动出手调查,核心就是要给美方递个明确信号:没你高通,咱们的产业链照样能转得顺顺当当。 先看手机领域,早几年国内厂商想做中高端机型,基本都得盯着高通的骁龙系列芯片。 那会儿咱们自己的芯片企业还在爬坡,华为海思虽然冲得猛,但受外部限制影响没能持续发力,其他厂商想拿到稳定的高端芯片供应,高通几乎是唯一选择。 可这几年情况早变了,联发科这两年在高端市场的发力特别明显,天玑9300、天玑9400这些芯片,性能上跟骁龙旗舰机型比毫不逊色,功耗控制甚至还更有优势。 小米、vivo、OPPO这些大厂,现在旗下高端机型里,搭载天玑芯片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系列甚至直接把天玑芯片当主力配置。 去年某品牌发布的旗舰机,用天玑9300芯片卖爆了,销量比同期搭载骁龙芯片的机型还多出两成,这就说明消费者早不把“非高通不买”当回事了。 而且国内芯片设计企业也没闲着,紫光展锐在中端芯片市场已经站稳了脚跟,它家的唐古拉系列芯片,在千元机和中端机型里的出货量一年比一年高,2024年全年出货量突破了1.2亿颗,直接把高通在中端市场的份额挤掉了不少。 再看车机领域,之前新能源车企想做智能座舱和高阶辅助驾驶,高通的骁龙汽车数字平台几乎是标配,尤其是8155、8295这些芯片,一度成了车企宣传的“卖点”。 但现在不一样了,华为推出的MDC智能驾驶平台和麒麟车机芯片,已经搭载到了问界、小鹏等多个品牌的车型上,实际体验丝毫不输高通方案。 比亚迪更狠,直接自研了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和车规级芯片,旗下全系车型基本都用自家芯片,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突破300万辆,没靠高通一颗芯片照样卖得火爆。 就连之前严重依赖高通的新势力车企,现在也开始多元化布局,理想汽车已经跟地平线合作开发车机芯片,蔚来也在自研芯片领域投入了重金,预计明年就能推出首款自研车规芯片。 更关键的是,咱们在芯片制造环节也在不断突破。中芯国际已经能稳定量产14纳米芯片,虽然跟台积电的7纳米、5纳米还有差距,但足够覆盖中低端手机和车机的需求。 华虹半导体在特色工艺上的进展也很快,车规级MCU芯片的产能一直在提升,2024年给国内车企的供货量同比增长了40%,不少车企的车身控制、车载娱乐系统已经用上了国产芯片。 还有封测领域,长电科技、通富微电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跟国际接轨,能满足高端芯片的封测需求,这就意味着就算未来在芯片设计上遇到问题,咱们在后端环节也能守住阵地。 高通自己也清楚现在的处境,它这几年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2024年高通全球营收里,来自中国市场的占比超过了50%,其中手机和车机芯片的营收占比更是达到了65%。 之前高通还能靠着专利授权和芯片供应“两头赚”,对国内厂商收高额专利费,现在随着国产芯片的崛起,它的议价能力已经大不如前。 去年某手机厂商就跟高通谈成了新的专利授权协议,专利费率比之前降低了15%,这要是放在五年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儿。 而且咱们现在对芯片的进口依存度也在逐年下降,2024年国内芯片进口量同比下降了8%,国产芯片的自给率提升到了28%,虽然离完全自主还有差距,但这个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这次发起反垄断调查,就是要让高通知道,咱们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它规则的一方,现在咱们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在公平的框架下跟它竞争。 不是说要把高通彻底赶出中国市场,而是要打破它之前的垄断地位,让国内产业链有更多选择,也让高通明白,想在中国市场赚钱,就得遵守中国的规则,不能再搞“店大欺客”那一套。 从更长远来看,这也是在为国内芯片产业争取发展时间和空间。只有打破垄断,国内的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企业才能有更多的市场机会,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现在咱们已经在中低端芯片市场站稳了脚跟,下一步就是向高端市场突破,等到国产高端芯片能稳定量产的那天,咱们在芯片领域的话语权会更强。 所以说,这次对高通发起反垄断调查,表面上是一次市场监管行动,实际上是咱们产业链实力提升的体现,更是向美方传递“有你没你都能行”的明确态度。 高通要是还抱着以前的心态,不重视中国市场的变化,不尊重中国的法律法规,未来在国内市场的日子只会越来越不好过。 毕竟现在的中国市场,早就不是那个只能依赖外部供应的市场了,咱们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把产业链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