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贝尔:拜登政府副国务卿,人称“印太地区战略沙皇”。他说:中国是全世界“现实主义

烟雨评社 2025-10-22 09:50:18

坎贝尔:拜登政府副国务卿,人称“印太地区战略沙皇”。他说:中国是全世界“现实主义者”的大本营,一切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都是徒劳的。 能说出这种结论,和坎贝尔的经历分不开。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他就深度参与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见证了从老布什提出 “接触政策” 到如今的完整变迁。 2021 年 5 月,正是他在斯坦福大学的线上活动中,代表拜登政府明确宣布 “接触时期已经结束”,将对华政策的主导范式切换为 “竞争”,这个判断被视作中美关系的标志性转折。而 “意识形态渗透徒劳” 的说法,更像是他研究中国数十年后的总结性观察。 坎贝尔的判断不是空穴来风,有一串时间线能做佐证。2010 年中国 GDP 超越日本后,美国曾试图用价值观拉拢盟友孤立中国,奥巴马政府推出 “亚洲再平衡战略”,在南海搞 “自由航行”,经济上推动排斥中国的 TPP。 但中国没跟着西方的节奏走,反而专注于务实合作,连美国盟友都悄悄保持对华贸易往来,这让所谓的 “价值观同盟” 始终松散。2015 年美国内部那场 “对华政策大辩论”,已经有人意识到 “接触政策失败”,但没人想通,为何意识形态攻势在华收效甚微。 真正让坎贝尔看清现实的,是后续几次关键博弈。2017 年特朗普政府全盘否定 “接触政策”,把中国定义为 “危险的战略对手”,试图用贸易战和科技封锁逼迫中国妥协,甚至幻想通过施压改变中国的治理方式。 可中国的应对始终聚焦实际利益,你加征关税我就反制,你卡芯片脖子我就加大自主研发,不跟你纠结意识形态的口舌之争。到 2020 年蓬佩奥发表 “新铁幕演说”,喊出 “终结盲目接触” 的口号时,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球近 30%,务实的发展成果让意识形态攻击失去了落脚之处。 坎贝尔自己也在实践中验证着这个结论。他主导的 “印太经济框架”,本想以 “民主标准” 为门槛构建排斥中国的经济圈,可参与国大多偷偷留了后手 —— 越南、马来西亚继续扩大对华零部件出口,就连日本企业也明确表示 “不能失去中国市场”。 2024 年 9 月,他在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直言,中国带来的挑战比冷战更复杂,因为这个国家 “不被意识形态绑架,只盯着实际利益”,这种现实主义让美国的传统渗透手段完全失灵。 他的判断还藏着对美国自身政策的反思。过去几十年,美国总想着用 “民主改造” 这套意识形态工具影响中国,从经贸合作到科技交流,都暗含着 “期待中国变得更像西方” 的假设。 但坎贝尔看清了,中国的发展逻辑从来不是 “跟着别人走”,而是 “解决自己的问题”:脱贫攻坚、科技自立、产业升级,每一步都踩着现实需求前进。就像他 2025 年 4 月接受采访时说的,中国是 “硬核玩家”,未来几十年都会以自己的节奏参与全球竞争,不会被意识形态话术带偏。 如今西方政坛还在争论 “如何用价值观遏制中国”,坎贝尔的言论更像一盆冷水。这位 “印太沙皇” 用几十年的观察得出结论:面对一个以现实利益为导向的中国,与其在意识形态上白费力气,不如专注于真正的战略竞争。而这或许正是美国对华政策正在发生的深层转变。 美国想通过经济手段遏制我国崛起的难度可见一斑,当然国家间的对抗,即便并非热战,也会对双方产生不小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始终是相互的,我国会面临不小的挑战,但美国也不可能占到上风,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证明了,对抗的结果最终是两败俱伤,只有合作才能走向共赢。 信源:观察者网:《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特朗普误判中国实力》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