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香港艺术中心后台里,刘晓庆刚卸下《武则天》的凤冠,突然接到剧院助理的

极速看社会 2025-10-24 16:53:12

2004年的香港艺术中心后台里,刘晓庆刚卸下《武则天》的凤冠,突然接到剧院助理的提醒——物理学家杨振宁和妻子翁帆坐在贵宾席看完全场,此刻正候在走廊想握个手,于是媒体镜头记录下一个有点微妙的画面:杨振宁笑得像个学生,伸手寒暄,刘晓庆直着脊背回握,表情平静,脚下几乎没挪半步,后来片段在微博再被翻出来,引发“得见大师是否该低头致敬”的连番讨论。 先摆数据,杨振宁那年已经拿诺奖五十多年,年逾八旬,国内高校给足排场,随便一场演讲都能挤爆礼堂;而刘晓庆彼时刚凭借《艺术人生》复出,话剧票价从三百炒到一千,观众里明星政要扎堆,说到底,两人同是时代符号,一个代言科学,一个象征文娱,这场临时相遇更像粉丝经济与学术光环的侧面对照。 有人觉得刘晓庆“不弯腰”是对科研的不敬,可若倒带观察,她十几岁就拿下百花奖,后来经历低谷坐过牢又重回舞台,这种硬核自尊里掺着职业习惯,也有点“别给我贴谁的标签”的倔强;何况握手本身没有缺礼,社交距离能解读为普通相待,那些指责其高傲的人,多少也把科学家推到不可冒犯的神龛,反而和追星没两样。 退一步讲,杨振宁如果真是买票入场,那就属于观众与演员的平等互动,握手致意是礼貌,鞠不鞠躬是自由,把社交瞬间硬凹成谁该向谁低头,更像是我们对“名人序位”的执念,而这种执念正是娱乐舆论里挥之不去的隐形剧本。 所以这段旧影像再被顶上热搜,与其纠结刘晓庆有没有弯腰,不如顺便问一句——在追名逐利的公共视线里,我们是不是总迫切需要一方低头来确认另一方的价值,这种戏码多看几回,也该让观众自己抬起腰杆了。

0 阅读:76
极速看社会

极速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