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排入海中,全球骂声如潮,海鲜无人问津,可两年过去,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恐惧,还是日本另有新手段? 2023年8月,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水排放计划,称经过“多重过滤处理”,已经达标可以排入太平洋,消息一出,舆论炸锅,从亚洲到欧美,批评声不断,中国和韩国率先采取行动,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太平洋岛国开会抗议,连联合国的核安全机构都被拉出来表态。 当时的日本渔民也满心抵触,担心几十年辛苦打下的招牌毁于一旦,可时间一晃两年,新闻热度退下去,社交平台也不再天天刷屏,日本海鲜却悄悄“活”了过来,据日本官方数据,2024年日本食品出口创下纪录,虽然海鲜整体出口额略有下滑,但目的地越来越分散,尤其东南亚市场暴涨,美洲和欧洲也重新开了口子。 中国禁运后,扇贝、金枪鱼、鲑鱼这些原本主要卖到中国的货,转头成了东南亚餐桌上的主角,甚至连美国、法国的餐厅都成了新的买家,这种反弹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那问题来了,这真的是消费者不怕了吗? 日本的做法其实有点像一次精心的“形象救援”,他们不等市场自然恢复,而是国家层面出手稳住局面,日本政府推出了所谓的“水产业守护计划”,拿出上千亿日元补贴渔业企业,从市场开拓到人工成本都能报销。 渔业协会、出口公司、地方政府齐上阵,频频在国外举办推广会,搞试吃、办展览,还拉着大企业联手做供应链,让“日本海鲜”重新出现在国际商超,东南亚市场是他们的突破口,比如越南、泰国的进口量暴增数倍,日本甚至和泰国集团合作开海鲜专卖店,宣传“鲜到三天内”。 欧美那边,日本用“安全检测”“国际认证”来稳住高端市场,还不断拿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当背书,强调排海“在国际标准范围内”,表面看似一切恢复如常,但背后却是政府巨额资金在托底,是公关团队在重新塑造形象,是媒体热度的转移在帮忙“淡化风险”。 要说消费者真的不怕,那未免太天真。多数人只是被新热点吸引走了注意力,新闻不报了,算法不推了,恐惧也就慢慢淡了,可那不代表问题消失了,日本排放的“处理水”中有上百种放射性物质,官方承认有几十种是无法彻底过滤的。 科学界担心的,是这种长期排放带来的累积效应,核素进入海洋后,会沿洋流扩散,逐层进入食物链,这不是立刻能看到的灾难,而是一种缓慢渗透的风险,眼下也许没超标,但三十年后、五十年后,海洋生态会变成什么样,没人敢打包票。 日本的聪明之处,是把焦点从“核污水”转向了“出口恢复”,媒体一边报道出口增长,一边淡化污染风险,公众被带入了“日本挺过了危机”的叙事,可真相是,出口增长只是拆东墙补西墙,对华出口几乎清零,对其他国家的增长根本补不上缺口,更深层的危机,是渔业自给率的下滑、国内信任的崩塌,还有那份被强行掩盖的不安感。 核污水的故事,还远没结束,日本表面上稳住了出口,却在慢慢透支海洋的安全底线,也许现在的消费者没感觉,但历史的账,迟早要有人来还,海洋没有国界,日本往海里排的每一滴水,最后都会流向全人类的餐桌。 谁还记得当年说“绝不吃日本海鲜”的那股愤怒?两年过去,你还会拒绝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