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在一次培训时,训导员玛格丽特架不住海豚的多次纠缠,和它亲近,可当玛格丽特离开后,海豚竟以死明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5年那会儿,美国正忙着搞各种稀奇古怪的科学实验。 有个叫约翰·李利的脑科学家,在加勒比海的维尔京群岛盖了栋特别的房子。 这房子有两层,楼下直接通着大海,养着三只海豚。 约翰觉得海豚特别聪明,想研究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正好美国宇航局也在发愁万一将来遇到外星人该怎么沟通,觉得先拿海豚练练手挺合适,就给了约翰一笔钱支持他研究。 有个叫玛格丽特的年轻姑娘,那时还是个大学生。 有一天她开车路过那儿,看见这栋奇怪的房子就好奇地去参观。 正好碰上约翰在喂海豚,她发现海豚会模仿人发出的声音,这个发现让约翰很惊讶,觉得这姑娘观察力不错,就邀请她一起来做实验。 玛格丽特对海豚特别感兴趣,连报酬都不要就答应了。 实验开始后,玛格丽特从三只海豚里挑了一只叫彼得的公海豚。 彼得那时候还没成年,像个活泼好动的小伙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玛格丽特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教它说话,比如拿着一个球,反复说“球”这个单词。 只要彼得发出类似的声音,就奖励它一条小鱼。 慢慢地,彼得学会了用气孔挤压空气来模仿人说话,居然能清楚地发出“一、二、三”这样的单词。 可是实验进展到一定程度就卡住了。 彼得学会了几个单词后就开始闹脾气,有时候怎么说都不肯配合。 玛格丽特催得急了,它就使劲用尾巴拍水花表示抗议。 为了让实验继续下去,玛格丽特想了个大胆的主意,和彼得住在一起,24小时不分开。 他们把房子改造了一下,上下两层都灌上齐膝深的海水。 玛格丽特在塑料布上睡觉,彼得就安静地待在她旁边。 她还专门让人修了个升降梯,方便彼得在一楼和二楼之间来回游动。 这么朝夕相处下来,彼得和玛格丽特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学习也更认真了。 为了让彼得看得更清楚,玛格丽特还想了个办法,用白色化妆品把嘴周涂白,再用黑口红勾勒唇形,这样彼得学口型就更容易了。 不过问题也跟着来了。 彼得一天天长大,慢慢进入了发情期。 它变得焦躁不安,经常用身体蹭玛格丽特的腿,有时候还会轻轻咬她的手臂。 兽医说这是正常现象,建议让彼得和另外两只母海豚多相处。 可是这办法效果不大,彼得的心思全在玛格丽特身上。 后来,在其他工作人员的建议下,玛格丽特偶尔会用手帮彼得解决生理需求。 她后来说,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帮它挠痒痒一样。 就在实验看起来有进展的时候,投资方来检查工作,却对结果很不满意。 他们说,海豚学说话和鹦鹉学舌没什么区别,他们要的是真正的交流。 于是决定停止资助,实验就这么突然结束了。 玛格丽特不得不和彼得分开。 临走前,她陪彼得度过了最后一个晚上,心里特别舍不得,但当时养一只海豚花费太大,她实在无能为力。 彼得被运到了迈阿密的一个饲养场,那里的条件很差,水池又小又暗。 失去了玛格丽特的陪伴,又突然从宽敞的房子换到狭小的水池,彼得变得郁郁寡欢。 它经常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工作人员想尽办法逗它,可它理都不理。 没过多久,彼得就沉在水底不再浮上来换气,就这么窒息而死了。 海豚和别的动物不一样,每次呼吸都是有意识的,所以人们说彼得是自杀的。 消息传到玛格丽特耳朵里,她整个人都懵了。 她怎么也没想到彼得会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后来有杂志报道了这件事,把责任都推到她身上,说她是故意引诱海豚的坏女人。 玛格丽特没有辩解,只是默默打了个电话确认消息的真实性,然后就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了。 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玛格丽特说起彼得时眼里还是会泛泪花。 那头聪明又敏感的海豚,成了她心里永远忘不掉的回忆 这件事给人们提了个醒,做科学研究是好事,但不能光顾着追求结果,忽略了动物的感受。 海豚这么通人性的动物,感情丰富得很,不能随便拿来当实验品。 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像彼得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海豚会为爱情自杀?关于海豚的“那话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