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中国天宫空间站将是人类唯一的空间站,但必须给中国人立规矩,以确保和平开发太空。 近期韩媒的一则言论引发热议,声称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中国天宫空间站将成为人类唯一的太空驻留平台,却提出“必须给中国人立规矩”,以此保障太空的和平开发。这番说法一出,迅速在全球航天爱好者群体中掀起讨论,而天宫空间站的发展历程与国际合作现状,也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早在2025年7月,俄罗斯媒体就已确认国际空间站的退役方案,这座1998年开始搭建的“太空联合国”,原本设计寿命仅15年,如今已超期服役十年,将于2028年启动“安乐死”程序,2030年前彻底坠入南太平洋的“航天器坟场”。 与此同时,中国天宫空间站正稳步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在11月初顺利进入太空,航天员乘组入驻后开展了多项突破性任务,不仅首次搭载实验室老鼠进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还将在任务期间迎来巴基斯坦航天员参与短期飞行,这些进展让天宫的国际关注度持续攀升。 作为人类航天史上首个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的空间站项目,天宫自规划之初就秉持着和平利用太空的理念。首批入选的科研项目中,就包含来自17个国家的9个合作课题,目前中国已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航天机构,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洲航天局等组织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 韩国SBS电视台也多次在新闻中报道,直言中国空间站的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顶级,这种频繁的关注从侧面反映出天宫在全球航天领域的影响力。 事实上,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和平姿态早有体现。截至2025年7月,中国已向6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开放了月壤借用申请,让全球科学家共同参与月球相关的研究工作。在空间环境治理方面,中国严格遵循《空间碎片减缓准则》,多次公开开展碎片减缓与在轨服务技术试验,还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将《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准则》列为核心原则,用实际行动践行国际外空法的相关规定。 不同国家的网友对此事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德国网友曾惊叹于中国飞船3.5小时完成与空间站对接的速度,称其堪比“太空快速加急送达”;加拿大网友则感慨中国短短二十年就实现载人航天常态化,从“追赶者”变身“领跑者”; 也有部分韩国网友此前曾发表过酸评,认为中国航天水平仅勉强达到美国五十年前的水准,甚至有过无端诅咒的不当言论。这些多元的声音,也折射出全球对中国航天发展的不同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航天的合作大门始终敞开。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涵盖“70后”“80后”“90后”三个年龄段的航天员组合,既展现了中国航天人才梯队的完善,也为国际合作储备了充足的专业力量。 从月壤共享到空间站联合研究,中国的每一步举措都在践行《外空条约》中“为所有国家谋福利和利益”的宗旨,推动太空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疆域,而非零和博弈的赛场。 随着国际空间站退役进入倒计时,天宫空间站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场关于“立规矩”的讨论,也让更多人关注到太空探索的国际合作与治理问题。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