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杜聿明的几个子女,回大陆奔丧,但被蒋经国拒绝了,曹秀清得知消息后痛哭道:我真想不通。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在北京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他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上,他不再是昔日的阶下囚,而是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共同盖章的“同志”,一位“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人。 政协的代表,黄埔的旧友,都来送他最后一程,这不仅是一场葬礼,更像一场政治宣言,宣告着一个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成功“改造”与最终“回归”。 可是在海峡的另一头,台北却是一片冰冷的沉默,官方不置一词,媒体上只有几行字,简短地宣告了这个名字的消逝。 对于蒋经国治下的台湾来说,这位滞留大陆的旧将,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存在,有传记作家感慨,忠诚与命运,就这样被一道无法跨越的海峡隔断,让他成了被遗忘的人。 妻子曹秀清在杜聿明病床前,最懂他临终前想见孩子们的渴望,她给蒋经国发去了一封电报,电文里,她把姿态放得极低,小心翼翼地避开所有敏感的政治字眼,只求当局能看在人伦孝道的份上,让孩子们回大陆奔丧,见父亲最后一面。 当年奉蒋介石之命带孩子赴台,承诺的经济保障成了空头支票,生活陷入困顿,长子杜致仁更因在美国付不起学费,不堪重负而自杀。 这份电报,是她在一个儿子离去后,为守护家庭完整所做的最后一点努力。 但她收到的,却是蒋经国亲批的两个字:“不可”。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时局特殊”。这四个字,像一座冰山,瞬间压垮了她最后的希望。 在北京的告别仪式上,曹秀清神情平静得让人心疼,朋友说,她的眼泪,恐怕早就流干了。 杜聿明静静地躺在八宝山,墓碑上刻着“尽瘁一生,心归和平”,曹秀清把他的遗稿和手稿一份份整理好,交给文史馆。 在给台湾子女的信里,她写了无数遍:“一家团圆,梦里常见。”这成了她后半生最大的执念。 到了九十年代,两岸的冰封终于开始松动,杜家的孩子们,终于踏上了回京祭父的路,他们跪在父亲的墓前,手里捧着母亲那些早已发黄的信件。 那一刻,迟到了十几年的团圆,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一个被时代洪流冲散的家庭,终于在亲情中找到了迟来的和解,曹秀清也等到了这一天,心中多年的郁结总算得以释然。 信息来源:荆门日报——杜聿明与女婿杨振宁的曲折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