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反对:[快哭了] 印度人进入东方大国的强烈态度,东方大国不需要印度人的帮助,发展得很好。印度人来享受福利的动机不纯。 网民:坚决反对印度人进入这个东方大国,发展得很好,不需要印度人的帮助,质疑印度人来这里的动机,是来享受福利的吗?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怎么能让印度人先就业?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些网民的焦灼与不安,这份情绪里藏着对本土发展成果的珍视,对自家年轻人就业困境的心疼,这份朴素的情感值得被看见、被理解。但情绪之外,我们更需要拨开感性的迷雾,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这份“反对”——它看似立场鲜明,却藏着一些值得商榷的片面与绝对。 说“东方大国不需要印度人的帮助,发展得很好”,这份民族自信让人振奋,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封闭中实现持续进步。我们的发展成就斐然,但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交流、不需要合作,更不代表所有外来者都是“来要帮助”的。就像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既不是去“求帮助”,也不是去“享福利”,而是带着技术、带着理念去寻求共赢——印度的人才进来,本质上也是同样的逻辑,优秀的头脑、独特的技能,从来都不是“包袱”,而是可能激活新产业、创造新岗位的“催化剂”。 质疑“印度人来享受福利的动机不纯”,这份警惕可以理解,但以“动机”给一个群体贴标签,本身就带着偏见的色彩。就像我们不能说所有出国的同胞都是去“享福利”,也不能说所有来中国的外国人都心怀不轨。福利制度有明确的门槛,社保要缴满年限,公租房有申请条件,义务教育只覆盖本国公民子女——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把“免费享受福利”的路堵死,真正能进来的,要么是有一技之长的建设者,要么是合法合规的劳动者,他们要付出劳动才能获得报酬,要遵守规则才能享受应有的权利,和我们每个为生活打拼的人没什么不同。 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怎么能让印度人先就业”,这更是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但把就业难归咎于“外国人抢岗位”,其实是找错了矛盾的根源。就业难,难在产业结构转型期的岗位错配,难在部分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难在优质岗位的竞争本就激烈——这些问题,不会因为拒绝外国人才就消失。反而,引入有竞争力的人才,能倒逼我们的年轻人提升能力,能推动行业升级创造更多高端岗位。就像当年我们开放市场,有人担心“外资会挤垮民族企业”,但事实是,竞争让我们的企业更强大,最终既留住了本土岗位,又创造了更多新机会。 在我看来,真正的强大,不是关起门来怕被“抢”,而是有勇气在竞争中证明自己;真正的自信,不是拒绝所有外来者,而是能从容分辨谁是建设者、谁是投机者,用制度守护公平,用开放拥抱共赢。我们要心疼自家年轻人的就业困境,但更要找对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是排外,而是优化教育、完善就业服务、激活市场活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印度华人 印度人地位 印度外资环境 印度西方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