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宣布突破7nm芯片技术后,作为全球芯片代工巨头的台积电的顶尖工程师杨光磊感

福星徠说事 2025-11-14 12:11:17

在中国宣布突破7nm芯片技术后,作为全球芯片代工巨头的台积电的顶尖工程师杨光磊感慨:“如果大陆没有梁孟松,估计还要停在28nm”。   说实话,2023年中国官宣7nm芯片量产的消息,让全球半导体圈都有点坐不住了。   尤其是台积电顶尖工程师杨光磊那句“如果大陆没有梁孟松,估计还要停在28nm”,既透着行业内的认可,更藏着对这位技术大牛的由衷佩服。   讲真,在芯片这个拼精度、拼速度、拼耐力的行业里,能让竞争对手给出这么高评价的,梁孟松绝对是独一份。   可能有人对他不太熟悉,但在半导体圈,他的名字就是“技术救火队员”的代名词。   早年间在台积电,他跟着芯片泰斗胡正明教授深耕研发,一路做到资深研发处长,手里的专利和技术论文多到能堆成小山,450多项专利、350多篇论文,随便拿一项出来都够行业里研究半天。   2011年三星挖他当技术长,没人想到,这个决定直接改写了全球高端芯片的格局。   当时三星在14nmFinFET技术上远远落后台积电,梁孟松一来,直接把研发周期砍短两年,硬生生让三星追平了差距,还抢下了苹果A9处理器的部分订单,这波操作至今都是行业经典案例。   而2016年的中芯国际,简直是另一番景象。   28nm工艺搞了好几年,良率却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生产线开着就是烧钱,客户要么观望要么转投台积电、三星,公司上下急得团团转。   要知道,28nm可不是普通制程,它是芯片产业的“黄金节点”,手机电源管理芯片、汽车电子、物联网设备全离不开它,良率上不去,就等于把真金白银的订单拱手让人。   就在这节骨眼上,梁孟松来了。   2017年10月,他正式出任中芯国际联席CEO,一上任就扎进了生产线,和工程师们一起抠参数、找问题。   谁能想到,不到一年时间,原本飘忽不定的28nm良率就稳定到了85%以上,后来更是冲到98%,这个数字意味着生产线能稳定赚钱,客户也敢放心下单,中芯国际这才算是活过来了。   但梁孟松显然不满足于此,他紧接着把目标对准了14nmFinFET工艺,这个制程是芯片从“能用”到“好用”的分水岭,台积电花了好几年才攻克,业内普遍觉得中芯国际至少得五年。   可他只用了300天就完成了研发,2019年底就实现了量产,良率从最初的60%一步步优化到95%,性能跟台积电的16nm不相上下。   华为的昇腾910DAI芯片,就是靠这条产线稳定供货,单这一个订单就占了中芯国际先进工艺产能的30%,之前那些“中芯做不出先进工艺”的质疑声,瞬间没了踪影。   不过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还是他在没有EUV光刻机的情况下,硬生生啃下了7nm这块硬骨头。   从2018年开始,美国就联合盟友对中国芯片产业围堵,荷兰阿斯麦的EUV光刻机被禁运,这玩意儿可是生产7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核心设备,没有它,业内几乎都觉得做7nm是天方夜谭。   毕竟EUV一次曝光就能完成的工序,中芯手里的DUV设备得反复曝光4次,光掩模版要准备5套,生产时间比台积电多70%,光刻胶用量也得增加60%,难度直接翻倍。   2024年初,中芯国际等效7nm的N+2工艺良率只有70%时,不少人等着看笑话,说“没有EUV纯属瞎折腾”。   可梁孟松偏不信邪,带着团队没日没夜泡在车间,一点点优化流程、调整参数,仅仅一年时间,良率就飙升到90%以上。   华为Mate60Pro里的麒麟9000S芯片,就是这套工艺的成果,晶体管密度每平方毫米8000万,是14nm的近3倍,性能提升35%,功耗还降了一半,硬生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杨光磊作为台积电的资深工程师,太清楚这背后的难度了,他的那句感慨,其实是行业内对梁孟松技术实力的公认。   如今中芯国际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经达到323.48亿元,同比增长23.14%,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份额升到6%,稳稳排在第三,近四成营收都来自梁孟松主导的先进工艺。   客观说,中芯国际和台积电还有差距,但这差距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受限于设备。   当年梁孟松能带着三星从落后追平台积电,如今有中芯国际的产业基础,要是能拿到EUV,突破3nm真的不是空谈。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顶尖人才往往能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   梁孟松的故事告诉我们,技术封锁能挡住设备,却挡不住创新的决心和顶尖的智慧。   你觉得梁孟松的到来,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0 阅读:0
福星徠说事

福星徠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