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显元年(926)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完成了他征战生涯的最后一个目标:吞灭渤海国

浩然说文史 2025-11-17 22:44:46

天显元年(926)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完成了他征战生涯的最后一个目标:吞灭渤海国。漫长的班师南归路上,当大军抵达半年前攻拔的扶余城,阿保机病倒了。夜里,“大星陨于幄前”,七天后,五十五岁的辽太祖阿保机驾崩。《辽史》记载,这天早晨,长达一里的黄龙盘旋缭绕在扶余城内的子城上,“光耀夺目,入于行宫”,同时或稍后,“有黑紫气蔽天,逾日乃散”。身为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这场死亡不同寻常。异象颇多,故史称“扶余之变”。 时至今日,仍没有任何铁证来说明阿保机到底是怎么去世的。但史书准确记载,他预言了自己的死亡。据《辽史》记载,天赞三年(924)六月十八日,阿保机召集群臣,说:“三年之后,岁在丙戌,时值初秋,必有归处。”而阿保机恰恰在三年后的丙戌年(926)初秋七月二十七日(9月6日)去世。那么这场死亡真的是天意所致吗?还是说是一场人为的谋划呢? 其实早在阿保机做可汗之时,立汗仪式柴册仪之中就包括了预言在位年限的这一环节,当时的阿保机回答了一个不大的数字,“九年”。 等到公元916年,九年任期满时,阿保机以更新政治制度,效仿中原政权建立年号为由,又给自己增加了九年任期,九年复九年。到天赞三年(924),第二个九年行将期满,在这个重大时刻,阿保机开会召集群臣,声称保证自己三年后退位,以完成灭亡渤海国等未竟事业。与之前的九年不同,实际上这次的三年不再是一种预言,而是一种承诺,一个保证。 三年之后,阿保机死在南归途中。有人认为这是他的一种自我神化塑造,也有人称这是游牧民族所共享的政治传统。归根到底,阿保机在“丙戌初秋”之死,总不是自然死亡,自杀或者让述律皇后杀死自己践行诺言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结合当时的政治因素来看,阿保机继位后,契丹内部曾发生过多次由其兄弟主导的内争,所以,他的死亡与其说是尊重传统而放弃汗位,或是兑现诺言而舍弃生命,更确切的说则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场典型的由现实急迫因素诱导,为将草原传统的兄终弟及制改造为中原政治传统下的父死子继的事变。 如果说,某一个人物的死亡不代表他的失败而是其后嗣的胜利,那么扶余之变就是通过自我牺牲来实现自身的神圣性,从而实现新型的继承关系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0 阅读:49
浩然说文史

浩然说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