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左宗棠曾孙想回上海,写信给市委,请求分一套低楼层的房,谁料,他时任上海副市长的女儿竟毫不犹豫拒绝。 左景鉴出生在1909年湖南湘阴,家族是左宗棠后裔,从小接受严格教育。他早年到上海求学,1937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拿了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直接进医院干外科,很快就上手临床工作。抗日战争打响,上海沦陷,他加入医疗救护队,当上队长。那时候医疗队到处转移,他负责组织抢救伤兵,用有限设备处理枪伤和感染病例。战后他回中山医院,继续钻研外科,逐步当上副院长。五十年代,国家号召支援西南,他1957年带老婆孩子去重庆,只留大女儿在上海上学。到重庆后,他帮建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当首任院长,推动外科发展。他带头做肝脏切除手术,还改进了内窥镜技术,在当地救了不少人。几十年下来,他带出上百名医生,退休前还优化手术方法。退休后住重庆老公房,六楼没电梯,爬楼梯越来越费劲。 左景鉴年轻时在上海有套180平的花园洋房,国家分配的复式公寓,在复兴中路新康花园。那是五十年代少见的宽敞房子,但他去重庆时主动退还给国家,不想占资源。女儿左焕琛当时刚考上上海医学院,留在学校宿舍,从没沾家里的光。她后来从医转行政,逐步升到上海副市长,分管住房改革。1996年上海住房紧张,老旧小区改造正忙,每套房源都排长队等着。左景鉴那年87岁,腿脚不便,从重庆写信给上海市委,只求低楼层房方便出门。信里没提父女关系,就说自己老了行动难。信转到左焕琛手里,她负责这块,看完直接批“暂缓办理”。她清楚房源紧缺,不能搞特殊。左景鉴收到回复,没再追问,也没对外说啥,就这么过了。 左景鉴家族传承左宗棠家训,强调积德行善,自力更生。他年轻拒绝继承老家田产,说要靠双手奋斗。家里有左宗棠的狐皮袍子,再穷也没卖,后来捐给纪念馆。抗战时他辗转多地救人,援朝战场发明手提血液箱,用简单材料保持血液新鲜,帮前线战士续命。中国外科界把他列为“四把刀”之一,专攻复杂病例。去重庆后,他不光建医院,还培养人才,组织医生讨论病例,传授技巧。退休后挤在老公房,没抱怨过。1996年那信,是他唯一一次求助,却被女儿挡回。这事体现家风严格,亲情不越公义。 左焕琛从学校宿舍起步,一步步干到副市长。她分管住房时,上海正推改革,老区房源有限,她坚持公平分配,没给家人开后门。儿子后来评教授,因课时不够,她也没帮忙,让他自己补齐条件。左景鉴信的事,她后来把信件和父亲的手术刀、怀表收在抽屉,钥匙挂脖子上,当纪念。她工作到退休,一直守清廉底线。这对父女的决定,反映时代风气,那时候干部多讲奉献,不搞特权。 1997年早春,左景鉴在重庆病逝,88岁。家人按遗愿,把骨灰撒长江,没立墓碑,只留铜牌刻名,随水流走。重庆老区改造时,政府留一间纪念室,放他的听诊器、记录本、白大褂,墙上挂手术照片。他照片里就是普通医生模样,没名人架子。左氏后人多干学者医生,在领域里低调贡献。上海老宅址现在变商业大厦,陆家嘴高楼多,但这故事留下来,当时代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