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风,突然变了味。美军航母跑了,而且是夹着尾巴跑的。解放军的轰炸机群来了,这次直接点名菲律宾。马尼拉这下,恐怕真的没有退路了。 多家外媒都在关注一个惊人的动向。1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了一次轰炸机编队的“例行巡航”。 但这次巡航极不寻常,官方罕见地打破了以往“不针对第三方”的惯例,明确指出这是针对菲律宾拉拢域外势力的“联合巡航”。 这无疑是一次毫不掩饰的硬核警告。 此次行动的主力是解放军的轰-6系列轰炸机,其中不仅有反舰专用的轰-6K,还有海军型轰-6J与具备战略打击能力的轰-6N。 这些战机可以挂载突防速度高达10马赫的鹰击-21反舰导弹。 军事观察家指出,这样的编队足以对任何大型水面舰艇发起饱和攻击。 南部战区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表态,他正告菲方“立即停止挑衅”,直指其频繁拉拢美、日等国搞所谓“多边海上合作活动”,正在严重破坏地区稳定。 客观来看,解放军此次行动并非无的放矢。 就在同一天,菲律宾武装部队正联合美国印太司令部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在黄岩岛东南海域进行所谓的第13次“多边海上合作活动”。 这已经是2025年以来,美日菲在南海举行的第8次联合演习。 马尼拉方面似乎铁了心要将域外势力这潭水搅入南海,并以此为筹码,强化与美日的军事捆绑。 然而,他们似乎打错了算盘,没料到北京的反应会如此直接和强烈。中国的耐心显然正在被快速消耗。 真正让局势出现戏剧性转折的,是美军的后续动作。 仅仅三天后,也就是11月17日,一直在南海为菲律宾“撑腰”的美海军“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被发现匆匆驶离了南海。 其撤离路线更是意味深长。这艘巨舰没有选择开阔海域,而是选择穿越狭窄且水文复杂的菲律宾佛得岛水道。 该水道最窄处仅10公里,布满海底断崖,通常被视为航母通行的险地。 有分析认为,美军此举是为了规避解放军轰炸机群及航母编队的锋芒。 面对解放军已经具备的强大区域拒止和饱和打击能力,美军显然不愿意拿自己宝贵的航母去冒险,选择了“避其锋芒”的务实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艘“尼米兹”号航母本身也问题缠身。 它已服役长达50年,原定2025年退役,因接替舰“肯尼迪”号延迟交付而被迫超期服役。 就在10月26日,该舰在南海半小时内竟连续发生两起舰载机坠毁事故,舰体老化问题暴露无遗。 美军的收缩似乎是系统性的。几乎在同一时间,早前部署在日本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也同步撤离。 这一系列动作被广泛解读为美国在“第一岛链”的一次重大战略性收缩,显示其正在重新评估与中国直接军事对抗的风险。 美国人虽然撤走了航母,却给菲律宾留下了一些“安慰奖”。 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无人机联队的MQ-9A“死神”察打一体无人机,已经进驻菲律宾的巴萨空军基地,声称要为菲方提供“情报支援”。 马尼拉自身也在加速军事现代化,不仅采购了以色列的“赫尔墨斯”无人机,还计划斥资5亿美元建设无人艇基地。 然而,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这些装备在解放军体系化作战能力面前,威慑力极为有限。 无论是“死神”无人机还是无人艇,都难以在解放军的055型万吨大驱和即将形成战斗力的福建舰航母面前生存。 美国的这种做法,更像是象征性地将菲律宾推向冲突前沿,自己则退到相对安全的位置。 菲律宾的处境因此变得异常尴尬。它在外交上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 在2025年的东盟外长会议上,包括印尼、新加坡在内的多个东盟国家,都曾批评菲律宾“引狼入室”,指责其违反了《东盟宪章》的“非军事化”原则。 与此同时,菲律宾国内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根据2023年的数据,该国贫困率高达15.5%,但其2025年的国防预算却暴增至3151亿比索。 马科斯政府被指挪用教育、医疗等民生资源用于军事扩张。 不少评论指出,马科斯政府企图通过在南海的冒险挑衅,来转移国内民众对腐败丑闻和台风灾害等问题的视线。 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不仅未能换取美国的实质性安全保障,反而加剧了国内的民生危机。 反观中国,其在南海的布局则显得愈发沉稳和有力。 解放军在南海的战备巡航早已实现常态化,并且战术手段日益多样。 随着福建舰的即将入列,中国海军将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对南海的控制力将得到质的飞跃。 国防部发言人蒋斌在11月7日的记者会上曾明确表示,菲方“拉拢域外势力挑衅是南海紧张的根源”,并强调中方“不纵容恶人告状、以小讹大”。 这番表态,如今看来,正是后续强硬行动的预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