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打了14年,蒋家没一个男丁死在战场,连个负伤的都没有。你没听错,在那个遍地烽

地缘历史 2025-11-20 15:47:30

抗战打了14年,蒋家没一个男丁死在战场,连个负伤的都没有。你没听错,在那个遍地烽火、尸横遍野的年代,掌控着国家最高权力的“第一家庭”,竟无一人为国流血。他们不仅安然无恙,还在后方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很多人不知道,就在普通士兵在前线啃树皮、吃草根的时候,蒋介石和宋美龄在重庆的黄山官邸,一顿饭就能花掉上万大洋。   这是什么概念?当时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月的军饷,可能连他们饭桌上的一盘菜都买不起。   宋美龄的香烟更是讲究,必须是国外特定品牌,打仗最紧张的时候,还要派专机从国外给她空运回来,油费和风险都高得吓人。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夸张了,钱从哪来?   其实早在1935年,就有民间机构调查过,蒋介石名下的资产大概有1000万大洋,宋美龄更是高达3500万。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到了1939年,日本人自己的特务机关都查得明明白白,蒋介石在外国银行的存款,折合成美元有800多万,宋美龄也有近400万。   这些钱加起来,占了当时全国银行存款总额的1.6%。   一个国家的钱,就这么流进了几个人的口袋。   他们靠的是什么?就是所谓的“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他们把持着财政部、中央银行,把国家的钱袋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美国人援助中国的钱,公共的资金,转个手就进了他们的私库。   宋美龄甚至以“航空建设券”的名义,公开向社会敛财,收了800万大洋,结果一架飞机都没给国家买,钱全不知去向。   当3500万同胞在战争中伤亡,2000万人活活饿死的时候,他们家族的财富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到1947年,美国人一调查,发现“四大家族”光在美国的资产就高达16亿美元,全世界加起来超过20亿。   这笔钱,足以武装几百万军队,足以让无数饥民活下来。   仗打完了,总该为国家长远打算了吧?可接下来的事,更让人看不懂了。   1945年日本投降,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美国人主动邀请中国派兵,一起去占领日本。   这不仅是战胜国的荣耀,更是直接在日本本土安插影响力,彻底压制军国主义复活的最好办法。   美国最初希望中国派10个师,蒋介石讨价还价,最后只同意派1个师,大概一万人。   可就是这一个师,最后也没去成。到了1946年,准备派去日本的荣誉第67师,在国内战场上被解放军给打没了。   美国人还在等,蒋介石却直接回了话,不去了。理由很简单,四个字:“内战吃紧”。   为了打内战,他宁愿放弃这个足以影响东亚百年格局的战略机会。   美国驻日代表都看明白了,说国民党根本不想分散任何军事力量。   结果呢?中国没去,美国就单独占领了日本,后来通过《美日安保条约》,把日本变成了自己亚太战略的棋子。   第一岛链的北端就这么钉死了,死死地堵在了中国的家门口。   如果说放弃驻军日本是战略短视,那另一件事,简直就是把送上门的国运往外推。   时间回到1943年的开罗会议,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两次主动跟蒋介石提,说琉球群岛可以交给中国来管理。   琉球是什么地方?就是今天的冲绳,是锁住中国东海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   罗斯福把钥匙递到他手上,他却连连摆手,说还是“中美共管”吧。   罗斯福两次提议,蒋介石两次拒绝。他私下里跟人说,这事没有条约依据,我们提不出理由。这话说得何其软弱!   作为战胜国,在决定战后秩序的谈判桌上,居然连为自己国家争取核心利益的勇气都没有。   他的这一“谦让”,直接导致《开罗宣言》里对琉球的归属问题只字未提。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1951年《旧金山和约》,美国把琉球拿去托管,1972年又转手交给了日本。   从此,钓鱼岛问题成了中日之间解不开的疙瘩,东海的上空也从此阴云密布。   一个本可以避免的巨大麻烦,就因为他当时的一念之差,遗祸至今。   更离谱的还在后头。对待日本,蒋介石搞起了“以德报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刚宣布投降,他就发表演说,主张“不念旧恶”,对日本在华的310万战俘和侨民,一个不留,全部迅速遣返。   这里面,包括了像冈村宁次这样的甲级战犯。   国民党搞的战犯审判,更是虎头蛇尾。杀了我们几千万同胞,最后只判了318个日本战犯,其中死刑110人。   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最后被判无罪释放,安然回国。   蒋介石甚至还留下一部分日军,帮他打内战,对付共产党。   回过头看,所有这些匪夷所思的决策,其实都源于一个根本逻辑:家族和集团的利益,永远高于国家和民族的战略。   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为了打赢内战,他可以放弃驻军日本,可以拒绝琉球,可以释放战犯。   他眼里只有眼前的“内患”,却看不到国家长远的未来。   当共产党在后方发动群众、改革土地,赢得民心的时候,国民党的腐败和短视,正在把自己的执政根基一点点掏空。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