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俄罗斯不缺粮食,不缺能源,关起门来是可以过日子的,而且它的经济一直一般,普通民众对此没有太大的期待。 这背后不是谁比谁更厉害,而是两国截然不同的基本盘决定的。俄罗斯手里攥着的粮食和能源两张王牌,再加上民众务实的心态,共同撑起了它“自给自足”的底气。 民以食为天,先说说粮食这张保命牌。现在的俄罗斯人可能很难想象,三十年前他们还得靠“借粮”过日子。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每年要进口300多万吨粗粮才能填饱肚子,这光景跟苏联时期的农业困境如出一辙。 斯大林时代曾因农业问题爆发大规模饥荒,即便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也成了常年的粮食净进口国,1985年进口量甚至飙到4420万吨。 真正的转折始于普京时期的农业改革,2002年《俄罗斯联邦农业用土地流通法》的通过,彻底解决了农用土地自由买卖的难题,给农业发展松了绑。 政策一到位,广袤的黑土地就爆发出惊人潜力。如今的俄罗斯早已从“粮食进口国”逆袭成“世界粮仓”,2024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亿吨以上,其中小麦产量占全球12%,每年光是出口小麦就超过4000万吨,稳居世界最大小麦出口国之列。 从伏尔加河流域的麦田到西伯利亚的粮仓,俄罗斯12亿公顷农业用地里,光耕地就有1.25亿公顷,这样的家底足够让1.4亿国民吃得饱、吃得好,哪怕国际粮价翻番,俄罗斯超市里的面包和牛奶价格也稳如泰山。 粮食不愁,能源更是俄罗斯的“压舱石”。这片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下,埋着数不清的宝贝——石油探明储量82.2亿吨,稳居世界第八;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四分之一还多,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气王国”。 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俄罗斯每天开采的石油超过1000万桶,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通过管道源源不断输往世界各地。 即便面对西方制裁,2024年前11个月俄罗斯出口欧洲的天然气总量仍超过50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近两成,欧洲的工厂和家庭终究离不开这份“温暖供给”。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的能源牌打得灵活。西方不买就转卖亚洲,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向中国输气,每年稳定供应380亿立方米;用人民币结算能源贸易,绕开美元霸权。 能源出口带来的收入常年占俄罗斯财政收入的40%左右,虽然没能让经济飞黄腾达,但足够支撑基本民生。免费的基础教育、低价的医疗服务,还有稳定的养老金,这些都让普通民众不用为生计过度焦虑。 经济增速不高,但民众的心态却很稳。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现在有63%的俄罗斯人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富裕国家”,这个比例比25年前足足提高了1.5倍。在经历过90年代的经济动荡后,俄罗斯民众早已不再追求“一夜暴富”,更看重生活的稳定性。 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有稳定收入”就是对抗贫困的最好办法,比起GDP增速,他们更关心冬天暖气热不热、超市里的商品全不全,而这些恰恰是俄罗斯资源优势能稳稳保障的。 反观中国,国情差异就很明显了。虽然国土面积也很大,但14亿人口一平均,耕地面积和资源储量就都排在世界中游。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粮食自给自足已是巨大成就,但部分经济作物仍需进口。 能源方面,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也超过40%,必须通过国际贸易才能保障工业发展和民生需求。所以中国必须对外开放,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和俄罗斯“靠资源吃饭”的路数完全不同。 俄罗斯的“关门过日子”,本质上是“资源禀赋型”国情的产物——1.4亿人守着1700万平方公里的资源宝库,人均耕地是中国的8倍,人均石油储量是中国的10倍,这种先天优势是很多国家羡慕不来的。 它的经济或许不算顶尖,但资源带来的“安全垫”足够厚实;民众对经济的期待或许不高,但基本生活的安稳让社会足够稳定。 说到底,没有哪种国情更好,只有哪种更适合自己。中国的开放是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俄罗斯的“自给自足”则是发挥资源优势的务实选择。 而俄罗斯这份“关门过日子”的底气,终究是靠黑土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地底下冒出来的油气,还有民众踏实安稳的心态,一砖一瓦垒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