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瑞典的冬天能把人逼到墙角,北部城市吕勒奥的冬季,每天日照时间只有3小时,下午两三点天就黑透,剩下的时间全被黑夜裹着。 你在屋里待着,窗外一片漆黑;你想出门散步,冷风能直接灌进骨头缝,12月平均气温还徘徊在零下10摄氏度。 更让人难熬的是极夜现象,北极圈附近的区域,太阳能好多天不露面,每天睁眼闭眼都是黑,生物钟都得乱套。 中国人早就习惯了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的日子,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过久了,心情想不低落都难,抑郁情绪跟着就来了。 气候已经够折磨人,瑞典的社交氛围更让人觉得孤单。当地人大多性格内向,不擅长主动交流,连北部小城都要专门发起“打招呼”活动,鼓励居民见面多说几句话。 你在楼道里碰到邻居,想笑着打个招呼,对方可能只是点点头就匆匆走过。你想约同事下班喝杯咖啡联络感情,他们大概率会婉拒,因为瑞典人特别看重个人空间。 中国人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喜欢热热闹闹的氛围,朋友聚聚、家人聊聊是常事,可在瑞典,你想找个能畅快聊天的人都难,周末只能宅在公寓里,时间长了不憋得慌才怪。 社交难就算了,生活成本还高得离谱。瑞典的物价是中国一线城市的3到4倍,一杯普通咖啡要人民币40多块,超市里的蔬菜按棵卖,一根黄瓜都要10块钱。 你以为当地工资高就能扛住?其实瑞典税后收入中位数也就2600欧元,换算下来,实际购买力只相当于国内4800块人民币的水平。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租房,35岁之前买房的人少得可怜,30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都是月光族。中国人习惯了精打细算,看着工资不少,可到手后扣完房租、生活费就所剩无几,连攒点钱都难,这种日子谁能长期忍受? 钱不够花还只是一方面,工作上的坎更难迈过去。瑞典语是小语种,难学又难用,就算你英语说得流利,职场上也吃不开。很多公司的内部沟通、文件资料都是瑞典语,你想晋升管理层,语言关就过不了。 更让人费解的是当地的职场文化,像宜家这样的大公司,不管职位高低,大家奖金都一样,全靠所谓的“责任和担当”激励员工。 中国人习惯了多劳多得的氛围,这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模式,慢慢就没了奋斗的动力。而且当地人不怎么用名片,商务往来都靠邮件,那种慢节奏的工作效率,让习惯了快节奏的中国人急得上火。 生活里的小麻烦更是没完没了。瑞典的医疗福利听着好听,可效率低得让人崩溃。你感冒发烧想找医生,预约可能要排到一两个星期后,等轮到你,说不定病都自己好了。要是遇到大点的毛病,排队几个月都是常事。 平时想找点好吃的也难,当地饮食以冷食、面包为主,想吃口热乎的中餐,不仅价格贵,味道还不正宗。娱乐活动也少得可怜,除了逛公园、看极光,基本没什么热闹的场所,晚上八点后街道上就没什么人了,想找个KTV、夜市都找不到。 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都讲究人情往来、生活便利,可在瑞典,这些需求基本都满足不了。 极短的日照、冰冷的社交、高昂的物价、难搞的职场,再加上单调的生活,这些问题堆在一起,就算你心态再好,也很难长期适应。不是中国人吃不了苦,而是瑞典的生活模式,根本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需求。 所以很多中国人在瑞典待了几个月就赶紧回国,毕竟谁也不想天天过着“暗无天日、孤孤单单、捉襟见肘”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