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了一天,印度媒体终于为“光辉”战机的坠毁事故找到辩解的理由了。 光辉战机坠毁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天,印度国内舆论大多集中在对事故原因的猜测和对这款国产战机的质疑上,有人担心是核心部件出了问题,有人翻出它漫长的研发历史吐槽进度拖沓,还有人直接对比邻国同类型战机的可靠性。 直到第二天,印度 “国防研究” 网站终于发文,算是给这场舆论风波递上了印媒这边的 “说法”,只不过这份说法没怎么提事故本身该如何排查,反而把重点放在了 “引导关注点” 上。 文章里说,大家不该把眼睛只盯着这一次坠机事故,更该看到光辉战机列装以来,给印度空军战斗力带来的提升,还有它已经 “赢得的战斗胜利”。 这话听着有点模糊,毕竟从公开信息来看,光辉战机自 2019 年正式服役至今,还没有过实战部署的记录,所谓的 “战斗胜利”,更可能是指在印度国内演习或者和其他国家的联合训练中,取得的模拟对抗成果。 可问题是,演习里的表现和实战中的可靠性本就不是一回事,用演习成绩来抵消事故引发的质疑,多少有点避重就轻的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文章还拿美国的 F-16 “战隼” 战斗机做对比,说坠机这事儿又不是印度独有的,美国的 F-16 都已经摔了 600 多架,怎么没人去质疑它的空中统治地位?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毕竟没有哪种战机敢说绝对不会出事故,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两种情况根本没法放在一起比。 F-16 从 1978 年开始服役,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全球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装备过这款战机,累计生产数量超过 4600 架,这么多年下来,飞行总架次早就突破了上亿次。 而且美国空军的训练强度出了名的大,日常训练里的科目难度高、贴近实战,加上这么长的服役周期和庞大的装备规模,累计坠毁 600 多架其实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F-16 每次事故后都会有详细的调查和改进,可靠性也是在一次次优化里慢慢站稳脚跟的。 可光辉战机呢?它从 1983 年立项开始研发,到 2019 年正式列装,前前后后花了三十多年,中间还多次修改设计指标,导致技术迭代总是跟不上时代。 目前印度空军装备的光辉战机也就三十多架,实际部署和高强度训练的频率都不算高,飞行总架次和 F-16 比起来更是差了好几个数量级。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坠机事故,公众自然会更关注是不是战机本身的设计或者部件整合出了问题,而不是简单拿 “别人也摔过” 来搪塞。 再说了,光辉战机一直被印度视为 “国产军工的骄傲”,但实际上它的核心部件大多依赖进口,发动机用的是美国通用电气的 F404,雷达是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的 EL/M-2052,就连航电系统里的不少关键模块都来自欧洲企业。 这种 “万国造” 的模式虽然能快速拼凑出一款看起来先进的战机,却很容易出现部件兼容性问题。 之前就有印度军方内部人士透露,光辉在训练中偶尔会出现发动机推力不稳定、雷达反应延迟的情况,只是没引发过严重事故,所以没被公开讨论。 这次坠机事故虽然还没查出具体原因,但这些过往的小问题,难免会让外界把两者联系起来, 印度光辉战机 “万国造” 兼容性引质疑 这个话题会被热议,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还有个细节值得提,就在去年,印度军方还曾专门召开发布会,强调光辉战机 “安全飞行记录超过 1 万架次”,甚至说它 “服役以来零事故”,以此证明这款国产战机的可靠性。 但熟悉印度军工的人都知道,要保持低事故率,除了战机本身可靠,减少飞行次数也是一个办法,光辉列装这几年,实际承担的巡逻和训练任务并不算多,很多时候更像是 “象征性部署”。 这次事故恰好发生在公众对国产装备期待值较高的阶段,之前的 “零事故” 宣传反而成了现在被讨论的焦点,这大概是印媒急于找理由辩解的另一个原因。 目前,印度军方还在对坠机原因进行调查,暂时没公布更多细节。 印媒这次发文,与其说是在解释事故,不如说是想维护国产装备的形象,毕竟光辉承载了印度打造自主军工体系的期望,一旦因为一次事故就被全盘否定,对后续的研发和采购计划都会有影响。
